前几天,问闺蜜,年初计划完成了吗?


5、6是什么呢?
是10个计划里,和读书有关的两个。
10个计划里,除了和读书有关的,闺蜜都能够按期实现。
2018年还有2个月,别放弃我们的读书计划。
推荐5本今年出版的书。
为了体面,为了善始善终,2个月5本,fighting!
更希望,读过之后,能疗愈年末愈加焦虑的我们。

一、《写给想哭的你》
翻开书,看见“年纪越大,不安感却越发的靠近自己。就快被这种愈演愈烈的感觉所吞噬。对未来的不安;自己的弱点;一日中的芥蒂。泪水涌入眼眶,泫然欲泣。”我被击中了。
对不安感恐惧,自我否定的焦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惶恐,每一天依次到来折磨自己。
1、
最近发了条微博“我很想生一次气,而不是每天拼命的指责自己!”
就像作者说的,“每天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白天的很多事。或遗憾,或窝囊,或内疚,或怒气冲冲,或羞愧难当。” 每天不由自主的陷入焦虑。
真想把一切抛之脑后。
“如果不能直面这些失败的、不完美的、半途而废的、不顺利的事,不愿意抱紧这样的自己、不承认这就是自己的话,我们无法知道明天应该向哪个方向、怎样走出崭新的一步。”我被这句话拯救了。
2、
到这个年纪依然一事无成,我常常在想,这么用力的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
作者说,“虽然很少能打出安打和本垒打,但是尽情挥舞球棒的身姿会深深地刻印在记忆里。”这一句,就够了。
3、
毕业去连云港,从连云港回家,从家到沈阳。最后一次的变化,让我明白作者说的,从眼下所处的位置迈开一步,这就意味着走向孤独。年纪越大,“重置”的成本就越大。
即便如此,仍能鼓足勇气,开始孤独的旅程,这就是挑战。
4、
小学的时候跟爸爸回四川老家过年,妈妈没去,一个月后,妈妈看到我,一把把我搂进怀里。我愧疚的坦白说,我当时内心平静,毫无波澜。
冷血到令人发指。我最恐惧、不安的事,是我不会爱别人。
作者说,我们无法做出超出曾被别人关心、被别人爱的范畴的事。他人对我们的关心与爱会成为种子,孕育出我们对别人的关心和爱。无论发生什么都要不求回报的去爱别人。如果丧失这样的意识,成长就会停滞,终将一无所获。
放自己一马吧。
痛苦难过的时候,抬头看看夜晚的星空就释怀了。

二、《那年 那信》
1963年,敬一丹8岁。那时妈妈出差给爸爸写信说,“我想你想的这么甚,都想哭。十几年过去了,只是恋爱的开始,全部夫妻生活就是一部恋爱史。”
爸爸回信说,“什么愁事、窝火事、生气、伤心,不痛快,到了一起,唠上几句知心话,也就解过去了。我们形式上是两个人,实际上,已经紧紧地结为一体了。”
冷血的我坦白说,一开始看着老两口你来我往、情意绵绵、温馨有爱的家信时,有种早上睁开眼,被阳光刺到的感觉。一下子阳光和温暖都到了,不是很适应,跟夜晚的对比有些强烈。看着看着,觉得心里暖融融的,这是长辈的爱与包容,给予后辈的力量。看着看着,我明白了,为什么敬一丹看起来温暖、坚韧、有担当,她身上所有的符号,在这一封封家信里都能看到。
敬一丹说,“我小时候,经常在清晨里听到他们聊天。这时,孩子们还没起床,这是他们的两人时间。我喜欢他们聊天的气氛。”
我在家的时候,清晨,听到父母切切私欲,第一反应是恐惧,然后趴着安安静静仔细停一会,是好好说话,悬着的心就放下了,如果不是,小时候我会缩起来,长大以后会反抗,后来会调解……
1975年敬一丹妈妈说,“大弟以拼命的精神自学,坚持复习功课,我都怕他累坏了。每天几乎学到夜里11点,白天见缝插针。”那时候,敬一丹大弟已经留成当了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大弟看到了光、看到了亮。那年高考他被吉林大学录取了。能够在无望的时候坚守,机会来临的时候,才有能力尽情挥舞。
敬一丹给弟弟补衣服的时候手指被扎穿,妈妈冷静的把缝纫机的针从手指拔出来。之后,并没有安抚她,而是,喊来两个弟弟,“你二姐给你们补衣服手指都扎穿了。她才比大弟大3岁,她替爸爸妈妈照顾你们,你们长大要是不对二姐好,你们就丧良心了!”妈妈的做法让敬一丹不委屈、不自怜,并激起了积极的心态,去做该做的事。这在任何时候都是教育的典范。
敬一丹50岁的时候,爸爸妈妈一起对她说,“50岁,正是好时候。30岁太年轻,70岁太老,50岁阅历丰富、经验丰富,今后的路会更顺、更宽、更辉煌。”
这句话送给还太年轻的自己。

三、《偶遇》
在书店里,《偶遇》的序看的我怦然心动。
仿佛所有的惶惑不安都跟着鲁豫文字一起流动,一直到最“无论多么艰难,那束光,那份温暖,就在隧道的尽头等着我。谢谢我内心的爱。谢谢过往的岁月。”我也跟着,抬头去看那束光。
这本书就是记录《鲁豫有约》公众号里大家的问和鲁小胖的答。鲁豫是个有主见、乐于分享的媒体人,即便是回答别人的问题,也是以自己的当下的感受切入,不论那是否与问题直接相关。但人是个统一的系统,任何两件事情的关联都是千丝万缕。她在分享她的故事和感受的同时就是在回答,她在遇到我们的问题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人一生需要做的决定岂止千万,我们多多少少,哪怕是一瞬间,都会有悔不当初的无可奈何,就算不是后悔,也会不尽的遗憾。
鲁豫说,我从来都相信,已经发生的,就是唯一可能发生的。
鲁豫说,这个世界不是男人和女人的战争,而是你和恐惧的战争。愿我们都能够战胜恐惧。

四、《美国不再伟大?》
作者凌岚说:
这本书中的文章大部分集腾讯·大家专栏上发表的文章,内容主要是美国文化、大选政治、社会生活、历史传统等话题,一小部分来自公众号“金色笔记”。写作时间是2015年至2016年这两年间。
腾讯网总编辑李方说推荐说:
凌岚写美国的教育、生活、文化、政治,当然无法回避那个撕裂美国社会的话题:特朗普。凌岚的诚实和不偏不倚在于,作为第一代移民,她投了希拉里的票,但是也反感自由派媒体对特朗普的无底线攻击。她没有讨好任何人的念头,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和观察。这本来应该是写作者的本色,但是在两派势同水火的美国包括中国,敢于保持本色的能有几个?这是一个各处都在撕心裂肺的世界,不是站在这边就是那边,留给内心的正值和诚实的机会不多了。
凌岚笔下的希拉里:
希拉里竞选总统,为了改变自己的形象显得亲民,特意重金聘请了第一夫人米歇尔的形象顾问,那个赤脚从纽黑文海滩走回家,长头发里落了沙子、戴大厚眼镜的女生,已经遗落在平行宇宙了。
凌岚笔下的克林顿:
“越乱越美丽”就是用来形容小克的。他当总统时的白宫,每到深夜2点开始点外卖披萨,凌晨3点给幕僚打电话,6点起来跑步,因为要给媒体留下总统早朝的好印象。小克人生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24/7进行的,不分昼夜。
凌岚笔下的赖斯:
赖斯在五角大楼毫无人脉,身为国务卿的她根本没人理睬,从五角大楼调不出文件,怎么办呢?在出兵伊拉克前夕火烧眉毛的时刻,她请美国国务院的工作人员穿上军装,乔装混进五角大楼,托里面的“线人”把文件取出来,跟搞地下工作一样,这种细节估计《谍影重重》的编剧都编不出来。
凌岚笔下的伊万卡:
少女心破碎的时候,是在贵族寄宿学校乔特罗斯玛丽中学,她不得不住进用别的富豪名字命名的大楼。“我必须从全新的角度看待现实世界,包括用别人名字命名的宿舍楼。”

五、《假如真有时光机》
这是一本旅行随笔,是村上春树二十年来为几本杂志撰写的稿件集结而成的书。
书里面有作者最爱的,迄今为止参加过6此的,波士顿马拉松;
有9月份刚刚过旅游季的冰岛,那里的羊没有尾巴……那里的冬天太阳只出来2个小时,其余时间不是漆黑就是微暗,仅仅有一点浓淡层次的推移;
有提供水平极高的优质餐饮的美国两座城市——波兰特;
有旅游淡季的适合安安静静工作的希腊小岛,小岛上一位酒吧里工作的女孩,一笑就会露出非常迷人的皱纹,她——确切的说是她的皱纹——就是《挪威的森林》里玲子的底本;
有没有什么花俏之处,时间徐缓寂静流逝的芬兰,那里的人们和蔼热情,待人温柔,那里的菜肴很美味;
有更偏爱唐恩都乐的波士顿人,与星巴克相比,波士顿的人更愿意继续做唐恩都乐的忠实粉丝。嗯,我也喜欢唐恩都乐;
作者去老挝寻找“老挝到底有什么?”让我想起,我去南京寻找南京的符号;
假如真有时光机,有人告诉你可以随意用一次——仅此一次,你想做什么?
我想只回去告诉小时候胆小的自己,别怕,恣意的活!
回不去也没关系,现在不晚!
这5本书,都是2018年出版的书。
读过之后,我才恍悟,5本里,除了敬一丹整理的家信以外,其余4本都在网络、杂志上发表过。简单来说,我信手选的,唯一的限制是今年出版的书,都是整理现有的东西,说的更随意一些,都是拼拼接接的。
是巧合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