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018656/d3208c8699517276.jpg)
2.这是一本溢满着真情与暖意的书。我们亦或与之云游四方,登高揽胜,乡情民俗,皆入眼底;我们亦或超越时空,联大师友,至真至纯,犹在眼前;我们亦或与之促膝而谈,倾听为之动容的往事;亦或凝神闭目,感受其文笔的出神入化、魅力突显。请撷取一地一景或一人一事谈谈汪曾祺先生的人生哲学吧。
汪曾琪先生在《枸杞》一文写到:他们捡枸杞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这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人老了,是得学会这样的生活,会从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他们为人一定很好,很厚道。他们还一定不贪权势,甘于淡泊。夫妻间一定不会为柴米油盐、儿女婚假而吵嘴。这哪里是在写捡枸杞,分明是在写人生态度,人生追求啊。心在哪里,行在哪里。放下,看淡,当下,就是人生之味哟。
在《槐花》中,文中叙写了一位情深意重的养蜂人,一个老夫少妻型的家庭,一段幸福的婚姻结合。两人在女人的家乡而相识,男人的好脾气、安静平和的性格,让女人一见钟情,从而也喜欢上了放蜂人浪迹天涯的浪漫生活。还有结婚后二人相濡以沫的感情,以及女人的善良美丽,对养蜂人子女的挚爱深情。这就是爱情吧!
在《季节的供养》一章中,汪曾祺先生从《花园》写起,他回忆了童年时在高邮老家的花园里的美好时光。
他说:“我的脸上如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那座花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有腊梅、绣球、紫薇、枇杷、桃李、葡萄等等,每一种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和情感。
汪曾祺先生用细节和感情描写了他与花园里的生灵们的亲密互动,比如他给母亲和伯母送冰心腊梅和天竺果做成的花束,比如他在夏夜里听到猫头鹰和蝙蝠的声音,比如他在秋天里看到绣球花一点一点地开放。
他说:“那些绣球花,我差不多看见它们一点一点地开,在我看书做事时,它会无声地落两片在花梨木桌上。”这样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汪曾祺先生对花园里的一草一木的深切关注和爱护,也让我感受到了他对童年时光的珍惜和怀念。
再如写芋头:“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
写秋海棠:“我每看到秋海棠,总要想起我的母亲。”
写爬山虎:“沿街的爬山虎红了,北京的秋意浓了。”
写腊梅花:“满树繁花,黄灿灿地吐向冬日的晴空,那样地热热闹闹,而又那样地安安静静。”
汪曾祺用充满乡土味道的文字,抒发对花草的热爱。草木虽无情感,但作者透过对这些花草的描写,把人间的美好倾注在文字里,将对人间的热爱蕴含在情景中。就这样,汪曾祺先生依季节顺序,从降临自家花园的春天开始,流转到昆明的菌类们、夏天开得极艳的栀子花和珠兰、淡淡秋光中的凤仙花和梧桐、直到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冬日,把一草一木描述得有如对待家人般充满温情。由此,我们不由得感慨:珍惜我们身边的美好事物,无论是大自然还是小生命,它们都有它们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感动。
再比如他写葡萄有两个特点:一是甜酸不均匀;二是皮厚核多。这两个特点恰恰符合了人生;他写昆明的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他写南山塔松,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气质,是一种风格;他写伊犁的鸠子,是一种信仰,是一种信念,是一种信号;他写菏泽的牡丹,是一种传说,是一种传奇,是一种传承。……”汪曾祺先生用诙谐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他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这里,不仅有汪曾祺先生对各地的草木人情的敏锐洞察和深刻理解,也包含着他对中国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的赞美和呼吁。因此,我们应该开阔我们的视野和心胸,去了解和尊重不同地方和不同民族的特色和风俗,去发现和欣赏不同地方和不同民族的美丽和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