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105)
红旗渠
文/石岩磊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60d2ff60043e913e.jpg)
周恩来总理曾无比自豪地对外宣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省掀起一股外宾参观红旗渠的热潮,其中就有15位国家元首,联合国官员迪曼称赞其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因何获得如此殊荣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07028a329ca15b34.jpg)
位于河南省西北角的林县与山西、河北搭界,处在巍巍太行山的东麓,这里十年九旱,境内又没有水量丰沛的大河,良田得不到灌溉而颗粒无收,历史上出现过多次“人相食”的惨剧。1960年,林县人将目光瞄向隔壁山西省的浊漳河,经过上级协调,启动了“引漳入林”工程修建“红旗渠”,起初谁也没有料到这是一条无比艰辛之路。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52716a2a3b774394.jpg)
当年没有现代化的施工设备,全靠30万人肩挑背扛手工作业,硬是经过10年的奋力拼搏,在太行山的崖壁上开凿出70公里的干渠,以及大小支渠1500公里,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开挖的山石完全能填满一个半西湖。这堪比现实版的愚公移山,而林县人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先后有81名建设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50多人致重残,年仅27岁的总设计师吴祖太也在一次隧道塌方中牺牲。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02dc40c7afba5fd8.jpg)
红旗渠的落成不仅解决了全县人民的吃水问题,还使得40余万亩农田亩产量翻了一番,可谓是林县的“救命渠”“幸福渠”,而且凝结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从而成为林县享誉海内外的一张名片。每年都有近百万游人慕名而来,又给当地创造了可观的收入。然而红旗渠背后却有着难以排解的隐忧。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fe4ece701987d3b3.jpg)
随着晋、冀、豫三省经济的发展,用水矛盾日渐突显,山西在浊漳河上修建起80多座水库,使得红旗渠的来水量日益稀少,甚至出现长达70天的断流现象。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同处在下游的河北涉县同样要引水保民生,红旗渠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条“夺命渠”,因此两地农民经常为抢水发生大规模争斗。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d379bea387f1b0e7.jpg)
“红旗渠纪念馆”的相关资料显示,山西、河南、河北群众因争水引发的冲突至今已有30余起。1992年,河北人炸毁了33米长的总干渠,是新中国最大一起破坏水利工程案。后来又发生多次群体械斗事件,有时竟动用了土炮,致使几百人受伤。1993年,国务院牵头成立了“漳河上游管理局”,以协调各方用水量,但在有限的资源面前,仍很难确保各方都能满意。
有人说:幸福在于满足。可人们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幸福感总是昙花一现难以持久,持续的幸福唯有知足才行。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是无止境的,最终要品尝到涸泽而渔带来的灾祸。发展只有与物质资源相匹配,方能细水长流持之以恒,任何冒进的冲动都会自食恶果,当大自然无力支撑人类的渴求时,与天斗、与地斗的盛况,最终要演变为惨烈的人间相争。
到红旗渠游览,人们会被穿行在山崖间的伟大工程所震撼,对战天斗地的林县人民肃然起敬,然而三省发生的用水之争又令人揪心。或许,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问题,统筹好人口增加、粮食增产、经济增长等因素,更值得人们去发扬铁杵成针的劲头迎难而上,让造福多方成为上善若水之举。
2021.8.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