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在路上青春大学生活
一个人的五四,我的北大游学记

一个人的五四,我的北大游学记

作者: 靖宁 | 来源:发表于2017-05-05 00:49 被阅读120次

    2017年年初,独自一人瞒着父母,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我大三,怀着纯粹的热情,忐忑和想要感受名校教学和老师风度的一腔热血来到北大,成为一名北大旁听生。

    1

    Z是我在北京认识的第一个人,工作几年期间不停游走于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听课,他是个视频编辑,一直梦想拍摄一部讲述市井小人物悲欢的电影。为拍电影,Z自觉学历,知识不够,今年年初,辞去工作,专门来北大旁听。为了日常方便,本住在东五环的他在北大附近租了个床位,每天把自己排得满满当当,影视鉴赏,文学鉴赏,小说创作。Z说回来蹭课当学生多好,那么自由。可是,Z攒着工作为数不多的积蓄,做着他的梦,焦虑着。

    Z说在北大,最辛酸的地方就是没有校园卡,每个中午都是在旁边的小超市买了面包饼干干巴巴的充饥。北大很大,食堂很多,但校外要步行约二十分钟走到中关村处才有快餐店,北大课程时间很紧,总是来不及。

    来北大旁听听起来是一件非常潇洒的事情,可是旁听生有自己的一句话: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旁听生活有旁听生活的代价,既然选择,只能认真承担。

    2

    L学长是北京另一名高校的学生,博士即将毕业,也来北大旁听哲学。在北京读博的这几年,他玩遍了北京各大旅游景点,蹭遍了北京不少高校讲座。清华学堂,北大人文学院,北师大讲座,社科院活动不少都有他的身影。在北大,他向我指着老一辈学者宗白华,冯友兰的故居,说:“这些人做的才是纯粹的学问。”面对清华校史馆:他为清华立吴晗雕塑而未设四学士,梅贻琦之座而愤然不平。

    学长就要毕业,目前也在考虑未来的工作问题:真正是做学问听课还是必须来北京的,这么多的高校资源,社会学习资源,中国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可以比拟!L坦言:“如果有机会当然想要留在北京工作。”然而现实的就业压力,房价压力,家庭压力让学长已经签了去河南某学校任职的合同。
    “以后你就是有工资的人了!我该叫你L老师啦!”我当时笑说。

    明天他就要前往河南,祝他一切顺利。

    诚然,就业是当代大学生,研究生躲不开的话题。但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如果恰逢机缘,能够创新创业自然是好,但若在读书的日子里只顾着眼前的利禄,焦躁,抱怨,放弃了修炼一方平静从容的心,走向社会也会在碌碌人群中失去方向。

    黄昏时的未名湖 博雅塔

    3

    在北京的日子,是异常寂寞的。

    每天除了与家人通话外,几乎不会和人交流,甚至有时候自己都不想和人交流。

    过于寂寞,只能读书。书成了一门慰藉,甚至是一味解药。

    置身于国家图书馆浩如烟海的书籍之中,觉得自己分外渺小,很多时候,很多事在读完一本书后就能获得心灵上的平和与短暂的休整。

    这些日子里,也在北大课程的影响下,开始阅读《中国通史》,《傅雷家书》,《富兰克林传》,《瓦尔登湖》,四书等等等等。

    国家图书馆每周都有各种讲座和展览,最新的一期展出了大英图书馆中的莎士比亚,福尔摩斯书籍等珍宝,有时来到这里,也会感受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滋味。

    4

    来帝都这么久,重新审视这座城市和我自己。

    帝都作为一个心之所向很久的大都市,丰富的讲座资源和远没传说中那么可怕的雾霾,北方人实在的物价和千奇百怪的忙碌奔波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让我大开眼界的。一周上百场的名家讲座,北大清华人大国图社科院连在一起的学术资源,以及各种学习交流群的互动让我充分感受到,这是个有机会学习知识,有机会共享知识的地方。

    每天白天我都为见到了好老师,听到了更深刻的学问,见识到了大师的风范而兴奋。不过慢慢的,我意识到,老师是老师,北大是北大,我还是我。尽管早睡早起,尽管认真听课,我还是那个时而懒散时而纠结,时而虚荣时而抱佛脚的人。我听课记录,少有翻阅和思考;拼命阅读,却少了概括和总结;用机械的重复代替了很多的独立思考,用盲目的焦虑荒废了太多及时行乐的当下。

    在大三的时候,能来北京我万分感恩。尽管还是忙于兼职,有时纠结,但能够无拘无束自由地听课,跑步,读书,感受北京的风土人情和有趣的灵魂真是一段美妙的时光。

    最重要的不是你在哪里,而是你是谁。一个人的五四,一切反求诸己,共勉!

    北大操场奔跑的学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人的五四,我的北大游学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hj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