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品文论读
由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制定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将于4月1日起施行。这一规定将适用于实施学历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
“校长陪餐”的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发了公众强烈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很多人对此拍手称赞。确实,从风险共担的角度来看,把学校的主要负责人摆到与学生同样的食品安全风险面前,有助于倒逼管理者的责任和风险意识,促使学校加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监管,这一做法在国际上也不乏先例,不失为保障校园食品安全的一道有力屏障。当然,“校长陪餐”并不是简单的陪吃饭,不能流于陪的形式,而是需要校长们在陪吃的过程中能够感知和发现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改进提升。
“校长陪餐”要真陪。既然是陪餐,就要做到学生吃什么、校长吃什么,不能开小灶、搞特殊化;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偶尔陪一餐做做样子。校长陪餐,就是要与学生们吃同样的饭菜,必须形成常态化,用餐的过程就是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监督,让食堂经营者心生忌惮、心怀畏戒,不敢以次充好、以劣充优。同时在用餐时也可以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倾听大家对于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想法和意见,增进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一名教育带头人的应尽之责和应有境界。
“校长陪餐”是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严格要求,绝不仅是每天陪吃饭就能完成的。在陪餐的过程中,校长需要去用心发现问题,比如今天的菜新不新鲜、口味是否符合学生的喜好、份量够不够学生吃饱、会不会存在安全问题,在陪的过程中就是要不断观察、比较与思考,在陪完餐后,校长就要带着问题找到食堂经营者和后勤部门进行商讨,督促加快改进。如果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就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进行处置,把风险化解于萌芽之时,履行好校长对于校园食品安全的监管责任。
当然,“校长陪餐”并不意味着就能完全避免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毕竟校园食品的流程很多,从采购、验收、加工到销售,中间环节很多,仅靠校长难以完全避免疏漏,教师、家长都需要参与到校园食品安全的防护链条中,形成对食品安全的监督闭环,更有效地为学生们营造安全放心的用餐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