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柴,曾是生活的必需品。日常谁也离不开它。
在我出生的小县城,记得家里备的最多的就是火柴和盐。每天生火做饭;冬天生炉子取暖;爷爷、爸爸抽烟都离不开它;家里的炉子旁,炤台上,炕沿边都会留有一撮撮未然尽的火柴根……
我十几岁时,爸爸妈妈被调到我们地区的地委工作,虽不是大城市,但生活方式却大大的改变:首先:用上了一拧开关就从水管子流出的自来水,不用再挑水;再也不用准备劈柴、生火做饭、生炉子取暖;爸爸曾说:现在一根火柴解决了太多的问题,真方便。
我们每天的生活如果与火有关系,就用“一根火柴”就解决了……就这,爸爸还为我和妹妹出题,写一篇作文(一根火柴),妹妹还小,写两行字我还记得:“
一根火柴
我家搬了新家,不用火柴点炉子了,也不用准备一大堆的草和煤,真干净。”
我写的内容多一点,阿爸说:还不错,生活的变化写的挺好,然后说:我帮你修改一下,主要是顺序调整一下,可以投给少年刊物。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的一个下午,我的老师拿给我一个汇款单上写:上海少年文艺出版社,汇款金额3元,这是我的第一笔稿费。“一根火柴”这篇小文登在了1975年的《少年文艺》第6期。从此,我常常尝试着写写小文,也点燃了我的写作梦想……
改革开放初期,爸爸妈妈又调回了老家的一所高校,从此开始了大城市生活,做饭的炉炤是电子打火的,取暖是集体供暖,爷爷爸爸抽烟也有了小轮子一拨的打火机……
从此,我们家里,再也没有买过一包包的火柴…
从1865年爱新觉罗.载淳在位,慈禧垂帘听政时期,“洋火”传入中国开始,从每家每户离不开它,到如今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经历了一百多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