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中国文化课》第二单元史迹•悠悠文脉029整体诗性

读书《中国文化课》第二单元史迹•悠悠文脉029整体诗性

作者: 放下皆得 | 来源:发表于2024-07-05 06:39 被阅读0次

整体诗性

在介绍唐代的集体人格时,我们把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代表性的分析对象,这位皇帝一直保留着青春气息和学生心态,但是人总会老,唐太宗的墓葬最能体现一代集体人格的极致状态。

这位帝王的陵墓,只用墓主骑过的六匹战马的浮雕来概括了他的一生。

这个构思已经充分表明墓主的人格核心是什么。

唐太宗的陵墓昭陵比之于有着无数兵马俑守护者的秦始皇陵墓有一种以小博大的智性,个性,灵性,诗性。六匹战马并不是人,却能产生对一个人的无限想象,而且能把这个人漫长的生平贯通,实在是充满诗意的构思。

六匹战马的浮雕早已成为当时的社会公共图像,成为六首全民都可以吟诵的组诗。

这六匹战马的浮雕现在有四匹收藏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另外两批则流落到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馆。

唐代的集体人格从生到死都是创造性的,艺术性的,充满诗人情怀的整体诗性。

一讲到整体诗性,显然要面对伟大的唐诗了。

唐诗就像一个充满堂皇的古典庭院,我们不能急匆匆地随脚踏入。

现在的人们常常会对唐诗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解:

一,以为在唐代大家都能背诗,二,以为凡是唐诗都写得很好。

这些误会把平庸混同于天赋,把记忆混同于创新,把流行混同于佳作,尤其是把惯性混同于诗性。

所谓诗性,其实是一种不可重复的创造敏感,敏感于自然和人性之美。如果把这种敏感变成了可以无限重复地搭建,这个误会就大了。

优秀的唐代诗人并不愿意背诵太多别人的诗,因为他们心里都明白,优秀作品一旦产生,就变成了一种不可被别人介入的凝结体,它们已经占据了特定的标他方式,剥夺了别人再度运用的权利。

而读得太多的群体一定是创作才华比较缺少的群体,同样,读得太多的时代一定是创作思维较僵化的时代。

那么优秀的创作者,他们读什么呢?他们读山水,读天地,读人心,读自己。

如果现在老师和家长要孩子们背诵一些古诗,让孩子们领略古代诗人“读山水,读天地,读人心,读自己”的美好成果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老师和家长在背诵古诗的数量上提出了过分的要求,甚至要他们到外面参加比赛,那就应该警惕了。

如果你真的热心于诗,那就应该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诗性,而不要对别人的作品倒背如流。

不要以为唐诗就是好诗。

在1000年后的清代,编的《全唐诗》收了48900余首。作者2200余人。这是颠宕了1000年后的剩余,那么当时茂盛的景象就可以猜想了。这么庞大的体量,对艺术创作而言,绝大多数必定是平庸之作,值得后人引入的比例非常小。

直到后来有了唐诗300首,唐诗100首,而值得我们必背的唐诗大约只有500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中国文化课》第二单元史迹•悠悠文脉029整体诗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nd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