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穆齐尔
(1880年11月6日—1942年4月15日)奥地利作家。他未完成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现代主义小说之一。穆齐尔生长在一个颇有名望的家庭。17岁进维也纳军事技术学院,1903年进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心理学、数学和物理。190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06年出版长篇小说《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获得好评。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在大学任教机会,选择了作家的职业,后又出版短篇小说集《协会》、《三个女人》以及剧本《醉心的人们》等。1930年出版潜心十年创作的巨著《没有个性的人》第一卷,1933年又出版了第二卷。希特勒上台后,他开始了流亡生活。
罗伯特·穆齐尔
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没有个性的人》被列为禁书,第三部的另外20章(即第39章至第58章)的出版受到阻挠,罗伯特·穆齐尔也被迫流亡异国。此后,穆齐尔生活在贫病交加之中。1942年4月15日,穆齐尔在瑞士日内瓦的寓所溘然长逝。就在他辞世的那天,他还在坚持润色《没有个性的人》的第二卷第52章《一个夏日的气息》,而直到此时这部已经花费了他25年精力的巨著离终曲还遥遥无期。
穆齐尔生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五十年代后随着《没有个性的人》重新出版,他才引起西方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八十年代西方掀起穆齐尔热。人们把他与弗兰兹·卡夫卡、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并列为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派作家。
1999年,由作家、评论家和日耳曼文学家等33名重量级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提出了一份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长篇小说评选活动,位居前5名榜首的是罗伯特·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35票),随后是弗兰茨·卡夫卡的《审判》(32票)、托马斯·曼的《魔山》(29票)、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18票)和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11票)。
小说《三个女人》
现在,《没有个性的人》与马赛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把这部书当成她的“永久读物”,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更是推崇备至,认为这部“思考的小说”、“哲学的小说”为小说艺术开拓了无限广阔的道路。
穆齐尔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思想和写作才华怎样呢?哲学诗画为你精选了他的22个名句,一起来欣赏,进入。
1,本性决定行为,本性取决于行为。
2,艺术难道不是一种将媚俗从生活中剥离出去的手段吗?它将其层层剥掉。它越是抽象,空气就越透明。越是远离生活,它就越清晰吗?声称生活比艺术更重要是多大的颠倒啊!生活是好的,只要它能经受得住艺术的考验:生活中没有艺术能力的东西就是媚俗!
3,生活就是生活:谁不了解它,对谁来说它就是无法描绘的。它是友谊和敌对,是欢喜鼓舞和冷静醒悟,是肠肌蠕动和意识形态。思考除了其他目的以外还要在这些东西中创造精神秩序,也毁坏精神秩序。概念从众多的生活现象中制造出一种现象,而一种生活现象也同样地从一个概念中制造出很多新的概念。众所周知的是,自从我们的诗人认为自己从哲学那里听说思想不可以去思考,而必须去生活之后,他们就不再思考了。
4,如今,极其多的人觉得自己与极其多的别的人处于令人惋惜的对立之中。人极不信任生活在自己圈子之外的人,所以不仅一个日耳曼人认为一个犹太人,而且一个足球运动员也认为一个弹钢琴的是不可理解的和劣等的,这是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说到底,事物只是通过自身的限度,进而通过对其周围环境的一种有几分敌对的行为而存在的;没有教皇也就不会有路德,没有异教徒也就不会有教皇,所以明摆着的,人对自己同类的深切依傍就存在于对其同类的拒斥之中。
5,生命就是外界的压力挟着人一步一步向前,犹如留在路上的脚印。
6,今天每个人所迫切需求的莫过于简单、朴实、健康,也需要一个孩子,因为一个孩子就是把一个人牢牢栓在地上的东西。
代表作《没有个性的人》
7,尘世中虚拟的东西不仅包括了神经虚弱的人的梦,而且也包括了还没萌生出来的上帝的愿望。一桩虚拟的经历或一桩虚拟的实情不等于现实的经历和现实的真实,更不等于现实存在的价值,而是至少按照它们的追随者的观点来说,它们包含着某种很有神性的东西……这些神性的东西促成了我们逐渐成为理想主义者或梦幻主义者。
8,这是一个没有被清除掉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的哪点让我们感觉到了强烈的、特殊的个性呢?我们像工厂里复制制造出的螺丝钉,一个个毫无差别,彼此的个性被抹平了,因此也就毫无生机和希望。
9,时代是无法反驳的;这样说并不是出于不可知论,而是因为没人有那么多时间来干这件事。除了严密监视并偶尔警告那些时代,人们也做不了别的。
10,一个人如果没有被时代即刻惩罚过,他就没有资格怨恨社会。
11,他是一个没有个性的人,看上去具有如此一般性的才智,以致竟没有任何具体的内容!你从他的形象上猜不出他的职业来,不过他看上去也不像一个没有职业的人。……可是这些个性却与他无关。……对他来说,没有任何事物是固定的,他在这个世界的形象不表明任何别的东西,只表明了今天所有现象都有的这种杂乱无章的性格。
12,艺术完全可以选择伤风败俗和病态的东西作为起点,但是为此目的而被表现的东西——不是表现本身,而是那些被表现的伤风败俗的和病态的东西——却已经既非伤风败俗,亦非病态了。……它意味着去表现某种东西:去表现它与千百种其他事物的关系,因为这些关系不可能以别的方式客观地去表现,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把某种东西变得能够被理解和感受……
13,读大学时,这俩人醉心于一种唯物主义的生命解释,即把人视作没有心灵和上帝的生理和经济机器。也许人的确就是这样的,但这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因为这样一种哲学的魅力不在于它的真理性,而在于它那种魔鬼般的悲观的可怕的智性特征。
14,有些文学遗产是伟大的礼物;但是通常来说,遗作总是与商店倒闭时的大甩卖和大减价具有可疑的相似之处。之所以它们尽管如此还能受到喜爱,可能是因为,读者们对于一个最后一次向他们提出要求的作家往往怀有一种情有可原的偏爱。
15,各种人物获得荣誉,要是在从前人们才不会把这些人放在眼里。粗暴生硬的东西变得温和,已分离的又汇合,有独立思想的人向赞誉让步,已经形成的审美力重新遭到风险。
16,在一件干得糟糕的事情上,人们可以看到所有干得糟糕的事情的比喻。
17,我们沉默不语,就是互相赠与生命片刻。
18,那个当初已被埋葬的世纪在其下半叶没显出多大的特色来。它在技术上,商业上以及在研究上是明智的,但是除了这些它的能量焦点问题以外,它寂静和虚假得像一片沼泽。……崇高目标的要求以一个警察局的方式支配着生活的各个方面。
小说《学生托勒斯特的迷惘》
19,知识所提出的对深刻、大胆和创新的要求,暂时还仅局限在全然理性和科学的方面。但是知性在蔓延生长,一旦它把握住了情感,它将成为精神。迈出这一步,是诗人的事情。
20,那个有寻常现实感的人像一条鱼,它咬钓钩,没有看见那根线,而那个有那种也可以被人们称之为虚拟感的现实感的人,则从水里把一根线拉起来而浑然不知线上是否有钓饵。与一种对咬那钓饵的生命的极端冷漠态度相对应的,是他有着做出十分古怪的事情的危险。
21,在一个没有个性的年代,人们愈发谨慎地对待自己的临终话语,尽管它们只是佯作的临终的话语。身处一个充满喧闹和叹息的世界,却只发表一些小小的故事和观察;在有那么多重要事情的年代,却只谈次要的事情;为那些远离事件中心的现象而生气;毫无疑问,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懦弱。
22,当人类靠近时,羊是胆怯和笨拙的;它们尝过傲慢的责打和掷石子的滋味。但是当它们安静地站着,凝视远方时,它们就忘记了人类。它们十只或十五只地把脑袋抵在一起,组成一个光环,脑袋构成光环巨大的、沉重的中心,后背构成另一种颜色的光线。它们的头顶紧紧地互相挤靠着。它们就这样站着,由它们组成的圆轮连续几小时一动不动。除了风和阳光,以及它们额头之间那一分一秒的永恒之搏动,它们似乎不想去感觉其他东西,这搏动在它们的血液里,并且从头向头传达着,仿佛囚犯在敲打着监狱的墙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