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厌恶这一概念,绝对是心理学对行为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丹尼尔·卡尼曼
①今天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恶补了一下“损失厌恶”这一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虽说自己对经济学不甚了解,但是学习了之后发现,我们生活中很多场景都和这一理论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只是我们很多时候不自知而已,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损失厌恶”理论在35年前由心理学领域的两位巨人首次提出, 一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一位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阿莫斯·特沃斯基,1979年,他们合作写了篇论文,题为“前景理论:风险之下的决策分析”。这篇文章之后成为著名的经济学术刊物《计量经济学》最常引用的论文。为了撰写这篇论文,两人乘直升机进入南美雨林,在一群卷尾猴中做起了实验。
先教育这些卷尾猴,学会花钱。
然后每天分给猴子们固定的硬币。
只要卷尾猴,把硬币拿给卡尼曼或是特沃斯基,就会得到一片苹果。
只是得到一片苹果的方式,有一点不同。
如果猴子来到特沃斯基的面前,他就会拿出一片苹果——只有一片,绝对不会让猴子看到第二片,递给猴子。
如果猴子来到卡尼曼的面前,卡尼曼就会拿出两片苹果,让猴子看清楚有两片苹果,但是最终就只给猴子一片,另一片揣起来。
一枚硬币得到一片苹果,看似是一样的。
然鹅,过了段时间,猴子们只要看到特沃斯基,就会热情的围拢过来,勾肩搭背,搂脖子抱腰,非常亲热。
但是看到卡尼曼,却个个怒目而视。
哈哈,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无论是人,还是猴,都有个共性:
损失厌恶 ( Loss aversion )。
——不关注自己得到的,只关注自己没得到的、或损失的。
猴子们在特沃斯基的摊位前,一枚硬币只见到一片苹果,没有见到损失,果断认定特沃斯基是个实在人,
而在卡尼曼那里,明明见到两片苹果,却只得到一片。这让猴们感觉,自己失去了一片苹果,因此讨厌卡尼曼,虽然事实上TM并没有任何损失。
②精明的商人永远是利用人心的高手。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将“损失厌恶”理论运用自如的,就是商家的各种套路了!双十一剁掉的手已经长回来了吗?马上就是“双十二”了,有些人还会认真研究促销规则,看看哪些东西买得划算,美其名曰“薅羊毛”。
醒醒吧朋友,你才是那只被薅的羊啊!
了解一下“损失厌恶”理论,你也许能躲过商家挖好的许多坑话说商家的套路,几乎无所不在,比如:
淘宝店搞活动会写:距离本次大促还剩最后4小时;亚马逊电商,会提醒你浏览的商品存货仅剩几个;临街的小店会用喇叭大声广播:“清仓大甩卖,最后一天。”
还有一种司空见惯的例子就是优惠券。商家会向顾客发放限时促销优惠券,作为普通大众的我,也是受影响的人之一,如果快到截止日期,不去用掉它就有种损失感觉,可惜心疼啊,最后很大可能去把它们使用掉。
了解一下“损失厌恶”理论,你也许能躲过商家挖好的许多坑定金机制也是典型且成功的商业应用。如果说优惠券的例子我们仅仅损失了商家给予的那部分好处。那一旦交了定金,我们如若违约,损失的可都是自己的毛爷爷啊,虽然相对总价肯定是不多的,但是这种损失厌恶心理绝对可以让违约的可能性降到较低水平。
网络上常见的商业套路还有七天无条件对货和满多价钱可以免运费,当然前提是商品要有一定的品质,消费者买回一般不会发生什么问题,情感上东西已将是自己的了,加上怕麻烦,而且还要掏运费,产生损失厌恶,就不会随便退货了。满多少钱就可以免运费,消费者不想多付运费,自然会多慢几件凑满免运额度,天猫超市满88元免运费就是最好的例子。
想想之前不懂得“损失厌恶”理论,默默地中了商家多少套路啊!
③卡尼曼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们损失100元所导致的痛苦强度,是获得100元所得到的愉悦感的2倍,而这就是损失厌恶的来源。
现实生活中就是:丢一个iPhone X 得买两个才能开心回来!
在股票市场中,损失厌恶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人们不愿意卖掉账户里跌了的股票,而会更长时间的持有,祈祷它们慢慢涨上来。
因为如果卖掉就是承认自己账户的损失,而这种损失会给人带来很大的痛苦。正因为想回避这种痛苦,很多股民常常错失了止损的最佳时机,导致自己的股票账户损失越来越多。
这一点小伙伴是不是深有感触呢?欢迎你们留言说说这些年掉进过的“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