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阅读教学教什么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组织》书笔记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组织》书笔记

作者: 心手相印 | 来源:发表于2023-12-09 15:42 被阅读0次

        那么,怎样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呢?我们提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有两个依据:一是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二是依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依据文本体式与依据学情,具有一致性。

        我们第一届国培班的学员把教学内容确定的这两条依据和教学环节的组织原则,总结为三句话:依体式,定终点;研学情,明起点;中间搭上两三个台阶。“依体式,定终点”和“研学情,明起点”讲的是教学内容确定和选择的依据,“中间搭上两三个台阶”讲的就是教学环节的组织原则。

        一、依体式,定终点

        我用几个例子先说说“体式”。

        我听过一堂课,《守财奴》。这篇课文老师们都熟悉。上课的老师很优秀。这里,我多说一句,几乎我听过的每一堂课,老师都很优秀,很努力,很用心。这就说明,我们语文老师共同的特质是千方百计想上好课,但是,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非常值得研讨。

        我描述一下这堂课。这位老师说,《守财奴》是篇小说,所以,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分析老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目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就两个办法。一是"找细节"。这里就是找出老葛朗台行为举止的部分。课堂上,学生找出了很多细节,比如梳妆盒,梳妆盒上面有一个镶金的东西,老葛朗台什么样地扑过去等等。“找细节",学生找到的都是这种细节。我们想想,老葛朗台这个人物在小说里大概多大年纪?(学员答:70岁)对,六七十岁的老头,不安安分分地坐着,突然这样扑过去。学生肯定会觉得这是一个奇怪的、滑稽的老头。第二个办法是“挂牌子”。好人挂红牌子,坏人挂黑牌子。“找细节”中找出来的都是这种细节,老葛朗台当然是坏人了,所以挂一个黑牌子。于是,黑板上的词语都是贪婪、没有人性、残忍等等之类的。

        课后,我跟这位老师一起讨论。我说,《守财奴》选自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我们都知道,巴尔扎克的小说是现实主义小说,那么,什么是现实主义小说?这篇课文的特质在哪里?

        什么是现实主义小说?恩格斯说,所谓现实主义,是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后来被总结为,通过典型细节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个知识,语文老师一定都学过。那“再现”、“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又是什么意思?很明显,就是指当时很多很多这样的人生活在那种环境中,葛朗台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代表。

        那么,现实主义小说应该怎样读?学生又是怎样读现实主义小说的呢?通过刚才我对课堂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是按照他们今天的生活经验来理解那个时代中的人物的,认为六七十岁的老头每天不好好晒晒太阳,而要那样“扑”过去,肯定不是好人。这样读这篇小说,完全是读错了。

        阅读现实主义小说的要点是,让学生学会返回到历史的现场,去理解、感受特定历史场景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如果我们返回到小说的那个时代场景中,老葛朗台是个什么样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创造社会财富的企业家。你看,作品中的人物对老葛朗台什么态度?是尊敬的,因为老葛朗台是当时社会的体面人物。巴尔扎克的厉害就在于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就看出来这种制度的本性——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由金钱来衡量的,那种家庭关系背后隐藏的就是金钱关系。学生不返回到历史的场景中,就没办法理解老葛朗台,或者说,什么也没读到。

        二、研学情,明起点

        下面我讲第二部分,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讲的是终点;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教学内容,讲的是起点。

        我们都知道,备课备两头,一是备教材,二是备学生。我去听课的时候,经常听到老师们告诉我,他们的学生很差。我就会问他,你的学生差在哪里?现在我们拿一篇课文,你的学生差在哪里?是不是这个词,别班的学生都能理解,你这班的学生不能理解?是不是这一句,别班的学生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你的班不知道?你要把学生不能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几乎没有老师这样研究学生,大部分老师的“备学生”,基本上是想当然。

        一篇课文教什么呢?从文本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教学生去理解和感受这篇课文最要紧的地方。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也就是学情的角度,简单地说,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第二句话,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第三句话,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

        这三句话不是我发明的,我给大家看一段叶圣陶先生的话。我们都知道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它的意思也在这段话里。“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着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不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即方法)。更使学生试着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即方法)。”叶圣陶先生这里特别指出,教师给予帮助并不是老师讲给学生听。教课文,应该教学生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地方。

        我给大家介绍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的备课经验。钱先生很谦虚,我们知道他的素养很高,虽然他的学历不高。他说,我是个初中生,我的语文水平不高。我看课文的时候,觉得有点疑惑的地方,我想学生读起来很可能会有困难。我看了好几遍才看出好处来的地方,我觉得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

        过去我们多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角度,总结钱老师的教学实践。他的教学法叫导读法。导读法的关键是,在哪里“导”?钱老师的经验告诉我们:就是“学生读起来可能有困难的地方,学生自己看了好几遍看不出来的地方"。还有一位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老师,他的教学方法是“点拨法”。其经验的核心,也是在这些地方“点”,在这些地方“拨”。优秀教师的经验都是一致的。

        三、中间搭上两三个台阶

        教学环节的设计,首先,我讲一个原则,教学活动的设计,不是设计教师做什么,主要是设计学生做什么。老师们都知道我们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和旧课程有什么区别?

        拿到一篇课文,老师备课时想的是,我认为应该这么教,我觉得这么教好,那就是旧课程。因为这是从教师角度去思考的,因此课堂不管做什么,都还是旧课程。这是“以教的活动”为基点,强调教师“我就是要这么教,我就是要教这个"。

        拿到一篇课文,老师在备课时想的是,学生需要学什么呢?学生怎么能更好地学习这个内容呢?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就是新课程,也许课堂上做得还不够到位,那也是新课程。新课程和旧课程之间的界线其实很明确。

        我给大家讲一堂夸张一点的课,但是真实的。有一年,全国课堂教学大赛,我做小学组的评委。大家都知道,小学组女老师居多,女老师都很有才艺,表达能力很强。连续几堂课都是女老师执教,都很抒情。我听得有点疑惑,课堂里要抒情,应该是谁抒情?好像应该学生抒情,怎么变成了老师抒情呢?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个男老师,很可惜,比女老师还要抒情。

        他上的是《瑞恩的井》。课堂的开头,教师讲了一段激情洋溢的语言,大致是: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走来一批哲人,他们深邃的眼光,他们稳重的脚步,他们……这些话,我估计学生一句都不懂。说完以后,老师本来要出示课件,但那天设备出现了问题,课件没能呈现。然后经过工作人员处理,课件可以播放了。那就继续上课呗。不可以!他又走到原来那个地方,又重新: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走来一批哲人,他们深邃的眼光……然后一摁,出示课件。课后,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觉得这样上课完整。大家想想,这是谁的完整?对,是老师的完整。这就是我们的旧课程的观念。

        这个例子很典型,虽然是个小细节,却表明我们过去讲的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教学才能,都是从教师角度来看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第一分钟干什么,第二分钟干什么,第五分钟干什么,都安排得很妥当。课堂就像程序一样,教师必须按照程序进行。

        教学设计,其实要设计的是学生的活动。我们去听课也是一样。传统上,我们听课的习惯是,关注老师在做什么。当然,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去关注老师,目的是学习这位老师的才能。但是,听课,更重要的是,观察学生在做什么。不看学生做什么,你就看不明白老师在做什么。比如,有位老师上课在唱歌跳舞,你一定要看,他唱歌跳舞的时候,学生在做什么,学生发生了什么,否则你不明白教师为什么要唱歌跳舞。我的意思是说,因为他的唱歌跳舞,如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发生了变化,学生原来理解不了的地方,理解了;原来感受不到的地方,感受到了。那么,这个老师唱歌跳舞就是对的。但可能你上课也唱歌跳舞就错了。因此,老师们听课一定要看学生否则看不出门道。

        判断教学对与错,标准很简单。无论老师做什么,最后,学生理解不了的地方,理解了;感受不到的地方,感受了,就是对的。反之,不管老师做什么,学生理解、感受课文没有任何变化,那就是错的。

        我们的研究表明,我们大陆的阅读教学设计两到三个教学环节比较合理。我们做个算术题,一堂课45分钟,如果是平均计算,三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需要多长时间?15 分钟。一般来说,要么是第一个环节,要么是最后一个环节,花的时间会比较短一点。这样算下来,核心的教学环节所花费的时间是20分钟左右。这就比较符合我们讲的,教学内容要聚焦、要集中。我们过去讲语文教学没什么成效,或者成效不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一堂课讲了太多的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组织》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zy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