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篇文章,说对家乡的思念是对最初吃的食物味觉上的生理反应,被记忆保存得最久,再吃其他地方的食物,哪怕已经是日常,还是感觉不自在,所以会一直思念最初的味道。
而我感觉对家乡的思念不仅仅在于味觉,还是视觉和听觉。就像奶奶的家乡定格在山东村里,高大杨树的蝉鸣,那是足以灌满耳膜的各种品种的蝉的鸣叫声;我的家乡停留在群山环绕的绿水青山,那是抬眼望去,满眼的绿色,最养眼的颜色,是城市里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永远无法替代的一种视觉体验,怎么看都让人舒服!
汽车像一只勤劳的蜗牛,缓慢而执着地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我眼睛望着车窗外碧绿的山包,那一丛丛绿树仿佛要从山里鼓出来,舒服极了,好像近视都好了几度。耳朵在听车内熟悉的乡音,那是读大学时候嫌弃到不行的强调,现在又不由自主地感觉到亲切,那是声带里最熟悉不过的发音方式,没错,那是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表达!
一个人跟家乡的关系就像一个孩子对父亲的态度。幼年时崇拜,少年时依赖,青春期时有一点嫌弃,甚至与之为敌,直到真正长大后才深切体会到他的厚重,像一座山,仍然胸怀宽广,可供依赖,只是怕相处的时间越发不长……
对家乡,有鲁迅先生所说的隔膜,也有萧红笔下的自在,还有无数人说过的,那是为数不多可以用“回”字来描述的地方,却无法真正再回得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