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头想想,依旧觉得最初的梦想才是最内心的梦想。
在青春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梦想都是做一个流浪作家。
我没有在任何写理想的命题作文中提到过,也没有跟任何人说过,因为在那个动辄科学家、发明家,轻则教师、医生的理想年代,我心里隐隐的觉得去流浪,去当一个作家,这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一件事。然而,这个念头自我能清晰的表达出来后,就像是藏在内心的一颗小种子,虽然没有能发芽成长,却也没有被生活的洪水冲垮,庆幸。究其原因:也许是我刚接触文学时,看了太多三毛的书和关于三毛的书。
初中时代开始接触大量书籍,看书的目的性很功利——为了能有写作文的素材。班主任往往是语文老师,打着语文成绩不是一朝一夕能提高的旗子,要求我们每周写周记。
就是在那个时候刚接触文学就遇到了三毛,而且是从她的传记开始。在那个只活了十几年,而且生活重复得写日记只能写成流水账的小孩眼中,原来一生如此漫长,生活这么精彩。于是那之后的几个月里,我就把她所有的书都看完了,有些看不懂,像《梦里花落知多少》、《滚滚红尘》等(有机会一定会再读一遍),有些念念不忘,像《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过》等等。
读完她的人生,再读完她的作品。三毛就更像一个血肉饱满的人,就在那儿。
因为她我知道了西班牙,因为她我知道了撒哈拉,因为她我知道了南美洲,也因为她我爱上了旅游了,渴望看到这些异域风情。所以她不仅是我文学的启蒙,也是我人生观的启蒙。
也许就是这个时候,我渐渐得有了周游世界的念头,也有了用笔记录生活的想法,只不过后来大概是又看了些什么文艺范儿的书,才提炼出一句流浪作家的话。
后来,我看书的模式基本成了先读其人物传记,再读其作品。我看了张爱玲,看了莎士比亚,看了萧红,看了曹雪芹等等以及他们的作品。再后来,我在人物传记架子上的摸索,从文学人物渐渐地走向了历史人物,从唐宋元明清读到大航海时期,从文艺复兴到近代文学史。看得越多,越是知道生活有千万种可能;看得越多,越是明白生活也有很多无奈;看得越多,越是觉得人生短暂,想做的事情太多。
感谢初中有个开放的图书馆,借阅和还书非常方便。在那段时间里,我几乎每天看书,一本20万字数左右的书,我差不多一周念完;当然,像《平凡的世界》这样的好书,三本近百万字,我也是一周念完;我初中也刚好是哈利波特走红全球的时间,一周一本;倪匡的卫斯理系列,一天一本……
但是我天生的好视力在那段生长发育期急速下降,功课也不能说不受影响。如果有重来的机会,我想我会按时吃饭、睡觉、上课、看书、保护视力,因为戴眼镜真的很麻烦!
初中时代还是纸质书的天堂,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大多质量不错,三年来读过的优秀作品,打下的文化底蕴,给我以后对图书的选择和评价提供了正确导向。打算以后好好的整理出一个书单,列一列关于每个年龄段适合的图书。
如果说现在的我有什么财富,就是那些年读过的书。
(未完待续,下期说高中及以后时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