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中谈到城市时,董卿曾动情的说:“很多很多年轻人经常会觉得迷失在城市,他们会觉得城市很大,自己很小,怎么办。那往往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应该要逆向思维,你要把自己放大,你要去清醒的认识到你是谁,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而后把每一件事都做好了,终有一天你会在这个城市里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位置。”
很多人谈到大城市的空心病,处于城市中的无助与焦虑。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中描绘了主人公小林在单位和家庭的种种遭遇和心灵轨迹的演变。从菜篮子、妻子、孩子、豆腐、保姆、单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里,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
电影《后来的我们》中林见清和方小晓初到北京时也曾面临生活的窘迫,住在芜杂窄小的单间,卫生条件极差,基础设施建设不好。方小晓在剧中满怀慰藉的说“有人说,在北京待够五年就可以留在这个城市了。”
为了留在渴望的城市,总要有所隐忍。
前些日子一个朋友跟我说起,在大城市呆了两个月,送快递。最终还是呆不下去了,回到了老家。我问,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呢。我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的是大城市物质的繁华与人员的熙攘。然而我未曾亲身经历的是大城市的生活压力,物价昂贵,住房、饮食、交通压力。
我曾问现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长辈,“大家都说北京生活压力太大,您刚毕业那阵,孤身独骑如蓬草般漂泊于大城市中,感到孤寂无助过吗?”
“孤寂无助肯定是有的。但从未想过退缩。人这一生,总要为了自己所爱的事情隐忍些什么。若无梦想,何必北京。如今回忆起初来乍到的无助,再与现今我的境遇对比,我竟有了些许安慰。很多事情,咬着牙往前闯,熬过了你自会看到柳岸花明。”
我记起刘媛媛在《寒门贵子》演讲中曾有过这样令人倍感心酸的话:“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很大磨难时,我都会在北京的大街上走一走,看着大街上人来人往。我对自己说,刘媛媛,你在这个城市里只有你自己,你必须要在这个城市单枪匹马杀出一条路来。“
每每读到这句话,我都感触颇多,离家求学在外的我们,不是同样的孤立无援吗,远离熟悉的故土亲友,投入到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中,除了自己,别无所依。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热情的活下去,为了自己的初心与梦想,为了最初那个满怀赤子之心的追梦少年。
我想以一个TED演讲中的一段话结束这个话题:I do not want to let my parents down.I do not want to let my country down.Most importantly,I do not want to let myself down.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