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275816/649f4901e802f4f1.jpg)
绍兴的一位单身的朋友,一年多前告诉我,她用自己工作多年的积蓄给自己买了个小房子,以后也要开始做房奴了。我恭喜了她,当时并没有问房子面积,直观地觉得,一个人住的房子,大概四五十个平方,小巧精致的单身公寓。脑子里有了这样的概念后,前几日我见她在朋友圈晒房子装修好后的照片,大大吃了一惊,留言说:“哇,原来你的房子这么大呀!”她回复:“不大的,才80多个平方而已。”
半年前回绍兴,去见当年做教师时的老友,说起记得她好像是要买新房,她说已经买了,小区环境不错,只是面积不大。我问多大,她答,只有140多个平方。我惊愕:“140平,还不大吗?豪宅好不好?”她说:“不是的,现在身边差不多的家庭,买改善性住房,基本都是奔着200平走的。”
这两位朋友,我相信她们真的都是觉得一个人住80多平和一家人住140多平,都是不大的房子,而我也真的觉得,一个人住80多平和一家人住140多平,都已经算得是豪宅。因为,我们的参照系不同。
![](https://img.haomeiwen.com/i6275816/f73438cd7171db13.jpg)
多年前看到一篇八卦新闻,说香港一位富豪,一出手豪赠一位女明星千呎豪宅。当时很好奇,便问了下度娘,千呎豪宅到底有多大,才发现,原来换算成平方,也不过100平不到。当时我在绍兴自家住的房子超过100平不少,不觉心里嘀咕,100平原来已经可以讨好著名美女。后来在深圳,有了现在的房子,算起来,也有千呎。可是,跟豪能有什么关系?
我姐姐一家偶尔来深圳度假,他们有时去坐地铁,总是说,从家里走到地铁口感觉挺远的。而其实我住的地方,在步程5分钟之内,能有两条地铁线已经是交通超级便利的地方了。在深圳人看来,前往任何一个地方,如果出了地铁口步程能在10分钟内到达,都觉得是不远的。但是我姐家在绍兴某个区,去城区哪个地方基本也都不会超过半小时车程,对于距离的感受自然是不同的。
我之前到单位坐地铁7个站直达,连上两头的步程,25分钟左右。现在单位搬了位置,地铁5个站直达,连上步程十七八分钟,在深圳也已经是蛮方便的了。有一回和北京来的同行聊起,那位同行羡慕得眼珠子要掉出来的样子,说:“哇,你上班的幸福指数好高呀!”确实,和帝都人民相比,深圳城市并不大,就算住得再偏远,一般路程也就在一个多小时,在北京人动辄两三个小时花在上班路上的人眼里,深圳人上班的时间成本,都是极低的了。
今天上班路上,北环那里有一阵稍稍有点堵,路上的空气望去也不太好,心里暗暗感叹深圳的交通和空气还是不够理想。恰好,广播里正在播放一个访谈类节目,正谈及北京雾霾,要不要逃离帝都的问题。想到帝都的堵和霾,我瞬间觉得自己幸福指数飙升,于是耐耐心心跟着车流一寸寸挪。
想到了王健林的那句在网上一度流传甚广的话:“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赚他一个亿。”这个“一个亿的小目标”,被网友当做笑谈回味了很久。可是,我其实真的以为,他说这句话,非常自然非常认真。很多我们以为的不可理解,不过是我们站在不同的人生层次,用了不同的度量衡。
![](https://img.haomeiwen.com/i6275816/9d29b9c973262376.jpg)
维密超模Karlie Kloss,有一回几乎在同一时期,收到两家公司的走秀拒绝,一个嫌弃她太瘦,一个嫌弃她太胖。她反而坦然了:标准毕竟握在别人手里,我们所能做的,不是去迎合所有标准,而是做好自己。
有天我在单位,遇到一个同事,看到我第一句问我:“哎,你不热吗?”我正要回答,她又目光一移,看看我穿的短裙,问:“你不冷吗?”我于是愣了两秒后笑出声,说:“我已经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了。”我知道这只是她一种表达关心的方式,以及她惯常的打招呼方式。也许回不回答都不要紧,就像人家问你吃了吗,并没有要请人吃饭的意思。
我读研时候,旁听一节外教课。其时是冬天,南方的冬天比较冷的那几日,一教室学生基本都穿了薄棉袄或厚毛衣。这时外教迈着大步子进来。我正坐第一排,见他竟穿着一件短袖汗衫一条牛仔裤进来,忍不住愕然地用中文自言自语出声:“天哪!不冷吗?”不想他听懂了,一面走上讲台,一面开始用英文回答:“不冷啊。我来自美国最冷的州阿拉斯加,你们这里的冬天对于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他并不曾针对我,却在那一刻让我顿觉羞愧。在我的认知里,冬天穿短袖是不可思议的,而这种认知只能证明我孤陋寡闻,别无他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6275816/64a5b6e5d314509f.jpg)
自此,我经常提醒自己,少用中国人传统式的以己及人的问候和关怀方式,询问对方穿得冷不冷热不热,因为个体差异大,人家出门穿多穿少体感如何,以及是要风度还是要温度,真的没必要用自己的感受和选择去观照。除非是对方在你面前瑟瑟发抖,说太冷了,而你恰好有备用的外套,可以问问对方是否需要。
越成长,越觉得人的认知局限实在太大了。真的就是爱因斯坦说的那句话:“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所学到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么多的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大得很呢。”
从前我只觉得这是爱因斯坦的一种自谦,而现在的我是真的相信,爱因斯坦会感到比我们普罗大众更大的无知感。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所见,都是越是好身材的越在坚持锻炼,越是成功的越在勤奋工作,越是有学识的越在继续学习……他们都是和爱因斯坦一样看到圈外更多的空白,在努力拓展自己现有成绩的外延。而越是一无所长一无所有,反而越容易赖地不起,向这世界撒撒娇,恨自己不是天生丽质、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然后等着世界来让道。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一只井中蛙,都有自己的一口认知局限的井,要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让自己成为一个open-minded的人真的非常困难。我们常常会非常自觉地用自己的感受去关照别人,这里面的“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是最低端也最浅显的代表,更多的,是我们自己难以知觉的。生活中太多这样的现象,越是无知,越是无畏。太多好为人师的,往往一知半解;太多指点他人人生的,自己其实是个地道的low逼。
譬如,有大学室友在设计课按老师要求画家里的房屋建筑图,画了一栋别墅还连泳池,全班都在背后笑她装逼、炫富,后来寒假她在朋友圈发了张全家福,一家人穿着家常衣服在别墅庭院里喝茶,旁边还趴着几条名贵犬……那本来就是人家的日常生活而已。你觉得是人家炫富,只是因为你自己的眼界和思想一样狭隘而已。
譬如,饭桌上,一道很经典的菜上桌,人人大快朵颐,偏有一人毫不待见,一筷不下。周围有与之交好者忍不住提醒:“这个难得吃到的,你一定要尝尝!”那人却仍是敷衍着笑笑,依旧是不吃。身边人简直恨铁不成钢般要抓狂了:“你尝一下呀!”一筷子帮送进那人碗里去。被强迫着非得尝的人瞬间陷入尴尬境地:不吃,驳了对方颜面;吃,强了自己所难。而那好心劝吃的人,也是满腹委屈:我好心好意,你还不领情!这是一个小例子。国人的生活中,多少关系,毁于这般“我是为你好”。
譬如,晚年张爱玲选择离群索居,刻意避世。于是很多人都开始评价她的人生,说可见“成名要趁早”不见得是好事,说她怎么不擅长挑男人,说她晚年多么落魄。同理还有窦唯,被人嘲笑成了破落户。可是,也许,那根本就是人家的一种人生选择。晚年张爱玲倾心钻研红楼梦,和繁华落幕后转身剃度出家的李叔同,本质上也许没什么两样。两段婚姻,至少都是因为喜欢和懂得,比起很多嫁人就为找饭票的人不知高出几个段位。窦唯也不见得是落魄,只是拒绝装逼的自在活着,“清浊自甚,神灵明鉴”,干卿甚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6275816/df9e4ccb4620751a.jpg)
中国的文化里,太习惯用大众的主流标准去衡量所有人,每个人也太习惯用自己的个人标准去观照其他人。而我们忘了自己的所见所识,都在自己的认知局限那口井里。从这个角度说,人人都胸怀偏见,也人人被他人的偏见所困扰。这大概也是如今的人们越来越注重隐私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都想尽可能多的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却又都忍不住想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观照他人的生活。所以,最好的解决途径,便是各自尊重各自的人生方式,各自保持各自的生活领地,留着距离来相处,别入侵,也别被入侵。
跳出自我认知的框架局限真的是很难,于是时时警醒自己,尽可能用开阔的眼光、包容的胸怀看待世界、看待旁人,尽可能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或许这是帮助我们尽可能爬到认知井口反观自己局限的一条路径。
所以,在这里,我也警醒自己,只抒写自己对世界的感悟,别去干涉他人抉择,更别去指点他人的人生,不写人生指导贴子,不为他人开列行动指南,少评价,多理解,不说教,多学习。
因为,I‘m NOTHI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