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的古装剧颇为流行,观众不但喜欢其天马行空的故事情节,同样也陶醉于古代男女之间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可是真实的历史会让你大跌眼镜,在古代以乡土社会为主导的文化背景下,男女之间的感情是平淡的,不但没有你想要的卿卿我我,而且连简单的平视,都会被认为是下流或者是卑贱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极大的反差?《乡土中国》第七章《男女有别》给出了我们答案,它从社会学的角度,让我们对那个遥远的年代,对那份男女之间的感情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下面我将以文中提到了亚普罗式的文化模式为中心,展开我的解读。
什么是亚普罗文化模式?亚普罗文化模式是《西方陆沉沦》中提到的两种文化模式的其中之一,这种模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
与亚普罗文化模式相对的事浮士德文化模式他们吧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
乡土社会是不流动的、熟悉的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乡土下的人遵守前人定下的规矩,形成了几乎与世隔绝的社会。所以我们乡土社会下的文化是亚普罗式的文化。
在乡土社会,我们认为男女之间应该各自完成经济和生育的事业,男女之间不必求同,也不必追求心灵上的契合,所以我们文化中提“男女授受不亲”、“男女有别”,是为了维护我们乡土社会的一种普遍秩序,如果秩序被打破,社会也会发生变化,这当然是我们不需要看到的。
在文首书中提到了感情定向的问题,按照亚普罗文化模式,乡土社会规定了个人感情发展的方向,如果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通过这种模式,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古代的社会,普通男女之间是不会向我们现在这样,花前月下、山誓海盟,或者向电视剧中看到的那样,男女动不动就搂搂抱抱,或者你侬我侬的样子,《乡土中国》中提到,在乡土社会下即使是夫妻,每天也不会多说一句话,他们通过熟悉的方式,保持着彼此之间的冷漠,与其是冷漠,不如说是文化指导下的一种默契。
同时,文中却表达了对同性之间感情的关切,它认为,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的发展,还拿出了男性结义性质的组织和女性中华南的姊妹组织,另外对于女性文学中的自恋声调,从文中的表述来看,费老用“变态”和“自我”来表达这种同性之间的关系,多少是反对的意思了。
说完了亚普罗文化模式,当然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下,浮士德文化模式了,浮士德文化模式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男女之间的统一是永远不能完成的。这种文化模式多多少少就和我们现在的感情模式比较相似了,毕竟我们现代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男女之间的感情越来越开放,人们不追求感情稳定,而是把感情当做一种冒险,一种追求,男女有别的传统已经烟消云散。
无论是亚普罗文化模式还是浮士德模式,都有着各自的弊端,比如前者过于保守,而后者则过于开放,前者稳定,而后者则会造成动荡,在这里我有一个问题?
你喜欢哪种文化模式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