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时光
1510年农历三月,三年的贬谪期限结束后,王阳明在贵州多名官员的推荐下,被任命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县令。
掌握心学密钥,强调知行合一的王阳明,会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如何践行自己的心学理论呢?
庐陵县令王阳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工作环境?
以当时政府官员的角度来看,江西最惹人注目的“特产”就是刁民,尤其是吉安府庐陵县,简直是刁民生产地。
王阳明前任一位姓许的县令在庐陵待了三年,临走前身心俱疲,奄奄一息。在给上级的述职报告中,他说,如果世界上真有地狱,如果非要让我在地狱和庐陵选一个,那我选前者。
在他眼中,庐陵人就是恶棍,市侩的小人。他绞尽脑汁也搞不明白下面的事实:庐陵人特别喜欢告状,先在庐陵县内上诉,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就会离开庐陵上访。许县令声称,他办公桌上每天都会堆积一千份以上的诉讼案卷。这使他生不如死。后来他采取严厉的手段,将告状人关进监狱。可这些人太机灵,一群流浪汉特意来告状,为的就是进监狱后有吃喝。
许县令无计可施,只能请辞,他的接班人王阳明就来了。
王阳明一到庐陵县,县令的幕僚们就把该地百姓的喜好告诉了他,并且特意指点王阳明,对付他们,只能采取高压政策。
从这段表述来看,王阳明这是被派来收拾烂摊子的。就像很多企业引进中高层管理干部,除了开疆拓土之需,大多也是一堆问题亟待解决。
没有基层管理工作经验的王阳明,面临这样的现实考验,是如何应对和解决的呢?
解决问题从分析问题和界定问题开始。
王阳明将心比心,分析说,自古以来民间就有“民不与官斗”的生存智慧。如果民总是和官过不去,那只能说明一点,他们的权益受到了侵犯。
幕僚们不以为然,他们说庐陵是四省交通之地,鱼龙混杂,是非极多。这里的人都不是省油的灯。
王阳明仍然坚信这样一点:普通平民在什么时代都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每天烧香求佛保佑不被政府欺压都来不及,哪里还有心情找政府的麻烦。如果他们真反常地时常找政府麻烦,那肯定是政府有问题。
如果把这个问题上升到人性的基本假设层面,王阳明的幕僚们认为庐陵县的老百姓大多是恶人,王阳明却坚持认为大部分老百姓是善良的,做出反常的举动肯定有原因。
为什么王阳明坚持这样的假设?
因为他悟道的思想告诉他“心即理,致良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王阳明是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他相信人人心中都有向善的一面,在实际工作中他也是这么去执行的。
界定好问题后,王县令又是如何着手解决问题的呢?
原来民愤的原因之一,是上级政府摊派到庐陵的赋税相当重,当然,这并不是政府的错。中国古代政府靠压榨百姓生活是政治常态,“轻徭薄赋”的政府凤毛麟角。吉安政府对庐陵的赋税中有一项是关于葛布(葛的纤维制成的织物)的,问题是,庐陵不产这种东西。对根本就没有的东西收税,百姓当然不干了。
王阳明还未坐稳庐陵县县长那把交椅,一千多百姓就敲起了战鼓,向新来的大老爷投诉,声称他们绝不会缴纳葛布的税。
王阳明看了状纸,又看了案宗,发现这的确是一项莫须有的税收。
即便是放在今天来看王阳明碰到的这个难题,那也真是个大难题。
税收是国策,且是你一个小小县令说调整就调整的,即便是再有心的父母官,问题了解到这里,也只能两手一摊,束手无策。
只能请求老百姓理解,或者迫于压力继续采取高压政策。
然而王阳明的良知不同意他这样。
于是,他答应庐陵百姓,会要求上级政府取消这个税,甚至是取消更多没有必要的税。
这种包票打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王阳明陷入了困局:赋税任务是上级摊派下来的,下级唯一能做的就是保证完成任务,没有任何借口。但有的赋税是不合理的,强行征收,百姓的反应一定是极为窝火。如果处置不当,很可能激起民变。
王阳明能否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下周接着读……
时光感悟:
读到今天这部分,最大的感触是关于选择的问题,人生的路似乎就是各种各样选择的组合。王阳明在做庐陵县令时针对税赋不合理的问题是妥协还是改变,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王阳明在“打虎”事件上是沉默还是发声,也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正确的选择是什么,但很少有人有勇气或有决心去做出正确的选择,因为有时候正确的选择可能是痛苦的,艰难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