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们很多人都有过失望的经历,对某人,对某一次旅行,某一次聚会,尤其是对自己,总而言之,换句话说只要有期待,就有一颗想要操控他人的心,失望必然就会如期而至。
失望意味着操控他人企图失败,同时也意味着不接受自己。
失望同时也会带来愤怒,因为失望因为失控抑制不住的愤怒。
事实上每一个情绪的背后,都有一颗不被满足的心,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如何来收到属于自己的礼物,就是觉知,时刻觉察自己的情绪,要认知到没有两个是一样的人,一个人是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
当我产生失望时,可以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在失望什么?真的是他人带给我的失望吗?还是对自己的失望?
假如说是对自己的失望,那你在失望什么?失望的背后是什么?外貌、能力、在关系中、等等去觉察那份失望,对自己多一份认知,就会相对减少一份痛苦,解脱的不是他人更多的是自己!
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几句话杀伤力是无敌,孩子考试回来,父母看了成绩,也不打也不骂,坐在那里摇着头,唉声叹气地看着孩子说,我对你太失望了,这句话足够让孩子所有的自信全部垮掉,从此背上沉重的包袱,这个叫负罪感,然后可悲的是,父母还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跟所有人说,孩子考不好,我忒失望了,你知道,这个失望是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受到打击,那么跟孩子的成绩没关,事实上失望更麻烦的事,当你对对方失望会转化成对自己的失望,我怎么生了这样一个孩子呢,这两个人同时掉入坑里,从此相恨相杀。
在亲密关系中,我经常会听到妻子对丈夫的失望,也有丈夫对妻子的失望,这种关系最为体现的就是受害者与负罪者,作为受害者就是一副托付者心态,特别是结婚的时候,那个豪言壮语,简直是满天过海,自以为能托举起他人的人生,事实上是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怎么可能会好好照顾其他的人,婚姻的破灭不是别的,就是托付心态与托举心态,由此可见,这是两个心理上并没有成长的两个人蒂结的盟约,看清楚这个点,幸福的婚姻并不难,难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心理也需要长大。
当一天一天去面对自己的情绪,一天天的认识自己多一点,一点一点从外收回自己的心,是不是日子越来越轻松、满足、快乐!
想什么都没用,只有回到自己的身体,去感知身体呈现出的痛苦,去面对它,你才能放下外在的企图心。
当你学会感恩,学会当下每发生一件事就是一份礼物,你内在的匮乏也会日益充满,恐惧、焦虑、紧张、内疚、惭愧、后悔、失望都会消失,你的自在开始体现。
当我向这个世界说“是的”的时候,周遭一切都在发生着巨大的能量变化,是的,当“我”每个当下跟随喜悦作出决定时,喜悦随手可拈,这个“我”是本性来决定的,佛最后训诫,说,点亮自己的灯火,做自己的一盏灯,专注自己的内心,向自己皈依,将自己安住其中,勿依赖他人,一切皆无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