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每一天都接触,特别是对于简化汉字,我们这几代人都习以为常了。而对于繁体汉字,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即使不用翻阅字典对照,也能八九不离十的认得,而陌生的是,大多不会书写。
在此,并无意讨论汉字繁简之优劣。只是最近翻阅到当年公布的文字简化表,观摩了诸多汉字简繁对照后,不禁心生感慨:繁体字真当得起一个“繁”字。笔画之繁多,还是让我诧异的。可让我最诧异的是,这样笔画繁琐的文字,上千年来,为什么就没有官方推动改革呢?
对于汉字老大难的问题,有切肤之痛感的莫过于民国时期。一个落后的老大古国,其国民绝大部分都是文盲和半文盲。在没有外来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逼迫下,大国小民们浑浑噩噩,大家普遍无疼痛感。统治阶层大概是不以此为忧,反以此为喜的。毕竟这暗合“可使劳之,不可使知之”的圣训。然而一旦纸糊的国门被强盗撞开,就身不由己,再无法独善。落后国家的鱼肉局面,四五亿只会说话的工具,拿什么救亡图存?拿什么振兴中华?拿什么继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处在被开除球籍的边缘,真有被窒息在铁屋子里,而无法可想的悲怆。
为什么这么繁琐文字,自秦汉小篆和隶书之后,再无改革和简化之举呢?为什么统治阶层的士大夫们,就只会醉心于这样或那样的“矫若游龙,翩若惊鸿”的字体艺术里?难道这些圣人门徒们就没有看出其中的莫大弊端?当不至于如此,显然是他们心照不宣的心思,把文字当作一种文化的特权垄断。一旦文字简化,让普罗大众皆便于认知书写,则封建士大夫垄断政权和知识的阶级固化局面,很容易摇摇欲坠。还有,管理民智未开的牛羊犬马的成本显然更低廉,更易的操作。这种愚弱庶民的做法,当然是以禁锢整个民族的智慧为代价的。强盗一来,它们如狼入羊群,老大古国的生灵虽号称占人类四分之一,但和乌合之众的确没啥区别。
开启民智是振兴中华的第一步,而改革文字又是开启民智的第一步。当年呐喊出“汉字不死,中国必亡”的人,虽是激愤之语,但也的确看到了汉字的沉疴之状。老祖宗在文字改革方面的千年欠账,到了民国时,已是到了不得不加倍偿还的地步。在这片沉重的土壤下,任何向前的改革都会有遗老遗少们的夹枪带棒和下绊子。我们的敌人曾嘲笑我们是一盘散沙,事实也的确如此,但它们也应该知道:这一盘散沙是磁沙,只要有磁铁为核心,凝聚起来后是不可小觑的。
应该说简化汉字是大势所趋,虽然至今仍不乏嘈杂之声,但早已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时代已不允许文字只是士大夫阶层的垄断品。若不改革,那繁琐的古老汉字,会滋生多少文盲和半文盲呢?乐观一点,扫除全民族文盲的工作,也还需要多出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基本做完。这个世界,一日千里,谁又会慷慨赐予我们诸多时间呢?旁观某南亚某古国,对比下,是不是该有些许庆幸呢?一般唱高调的书斋文人,不会俯下身子泥腿子般去扫盲的。可以断言简化汉字,全民族扫盲,其历史作用绝不亚于秦始皇统一文字。下决心这样做,并做成这件事的,虽无智者之名,无勇者之功,但泽被万世,不应忘记。
汉字的劫难和重生,说到底就是:立足时代则生,植根民族则活,放眼古今,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