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鲁呦呦的后花园
1
这是我看过的改编自东野圭吾同名小说的第二部作品。
电影一开头,音乐响起,一个趴在桌子上因为彻夜做数学题睡去的中年男人,在阳光中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双目无神,不修边幅,驼背弯腰,缺乏活力,是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他走出家门,走过连绵不断的河堤,走上楼梯,走进一家早餐店,再走进学校,开始上课,身后是吵吵闹闹的学生。
一切似乎跟他有关,一切又似乎跟他无关。
2
音乐和画面都是能迅速深入人心的东西,在教学上,这叫创设情境。
毫无疑问,这部电影的开头用极其自然、行云流水的手法营造了一种看似平淡无奇却又绵里藏针的情境。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简单到甚至不像一个推理片。
河边发现了一具尸体,尸体出现前,这个人曾经窥视女主人公陈婧,又曾经在夜晚按响了陈婧家的门铃。
电影开场不到一半,就还原了陈婧因为自卫杀死了嗜赌前夫傅坚的现场。
推理片,讲究的是层层推理还原事情的真相。这么短的时间,就捅破谜团,所为何事?
当我们以为故事即将结束的时候,其实故事精彩的部分才真正开始。
东野圭吾是日本的一个推理小说家,在国内也有众多的粉丝。
我对他的了解不多,这也只是我看过的第二部改编自他小说的作品。
但我觉得,他的作品之所以迷人,不单单因为他的推理,而是一些其他的、更深刻、更现代的因素。
3
说到推理,我看过很多中外有名的推理小说作品。
远一点的有福尔摩斯、柯南、卫斯理系列。近一点的有鬼吹灯、盗墓小说系列。
改编自东野圭吾小的电影,虽然不能完全代表东野圭吾,但我们也能管中窥豹,洞察一二。
这部电影和我看过的《解忧杂货店》一样,虽然是推理小说,但关注的依然是现代人的困境和压力。
4
石泓从学生时代开始,就痴迷数学。数学就是他的全部。但是,他在跟唐川爬山时,却说出了深陷数学却不得其解的绝望。
当唐川鼓励他找到出路时,石泓却说,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找到出路,而是走下去。
在这个情节中,唐川是不懂石泓这句话的意思的。我们也不懂。直到故事结局,我们才明白,原来石泓虽然痴迷数学,却也因为无解所以自杀。
其实,石泓说的话,难道不是我们自己的写照吗?
对于现代人来说,找到出路和走下去,到底哪一个更难?
石泓痴迷数学,但即使智商高如他,痴迷如他,一样会有找不到答案的时候。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当他无解时,就会觉得自己像个无用的齿轮。
而当他终于忍受不了这一切的时候,他就准备自杀,一死了之。就在这时候,他家的门铃被陈婧按响了。
5
在故事的结局,石泓曾说,世界上的横向、纵向坐标有千千万万条,陈婧母女的到来,就像奇迹一般。他不奢望走进他她们的生活,因为他感觉自己不配拥有。
而真实的陈婧母女,其实是为了躲避嗜赌前夫不得不四次搬家的悲惨母女。
这一切看起来是不是似曾相识?
在自己眼中的迫不得已,也许就是别人的求之不得。
有人用尽力气只为了活下去,有人因为找不到出路痛苦不已。
后者不懂前者为什么如此执着,前者同样不懂后者为何如此痛苦。
他人即是地狱,他人即是天堂,石泓和陈婧不正代表着我们现代人中的大多数吗?
6
再来看石泓唯一的朋友,唐川。
跟石泓不一样,唐川也懂数学,也爱数学,但唐川,代表的又是另一种人生的光景。
唐川一出场,就在舞台上以副教授的身份讲解如何破解高科技犯罪。
虽然他是副的教授,但他外表卓尔不群,破案经验丰富,与石泓相比,他活得更如意,更阳光。
而石泓,唐川说他教初中数学,完全是大材小用,却改变不了石泓只是数学教师的现实。
他们两个人,一个像明亮的阳光,一个像默默无闻的乌云。
虽然,乌云也能像唐川所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你们遇到大麻烦了。但故事的结局依然是石泓进了监狱。
在我看来,石泓和唐川,更多的,不仅仅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光景,更像是人生的不同情境。
没有永远的阳光明媚,也没有永远的暗无天日,更多的人,是两种生活交替进行。
而人之所以痛苦,也许是因为,我们总是只能较多地感受到其中的一面,时间长了,就被迷了心性,不能自拔。
就像石泓所说,盲点题,就是看起来是几何题,其实是个函数题。
7
唐川为什么能破案?因为唐川明白,在数学思维中,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先找出问题。
石泓的破案陷阱之所以能瞒过绝大多数人,就是因为他利用数学思维重新设置了破案的源头问题。
如果没有唐川,这个案件就是无解。
生活中,唐川这样的人有吗?
如果没有,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生活的迷局呢?
也许,更多的时候,不是找到出路,而是要走下去。
也许,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像石泓一样思考,盲点题,看上去是几何题,其实却是函数题!
7
结语:看完电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第一次被数学思维所吸引,第一次感受到数学思维的迷人之处。
你有想看的电影吗?给我留言,我们一起讨论电影,讨论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