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世,推不开,躲不掉的所有事儿,无论是大,还是小,都必须硬着头皮接着。
接得住得接,接不住,你也得接。
根本不允许你挑挑拣拣,随心所欲地凭借任何人的主观臆断做着取舍。
无论你是在赶往罗马的条条大路上,还是一出生,就一屁股坐在了罗马城的城内,都有只属于你自己的那份独一无二的人生。
如果愣要把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拿出来,比个你高我低,其实,是一件很没有意思的事情。
没有相似的经历和体验,就没有什么可比性。
两条道上跑的车,真的没有必要放在一起比较。
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候,那种故弄玄虚的所谓深刻,远远没有一种淡定从容地轻描淡写,给人传递的那种信号更加有力量。
会让看得清楚、听得明白的人,感觉到浑身上下都不舒服。更有脸皮超薄的人,会有一种似乎是自己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一样无地自容。
浑身上下贴着花花绿绿多如鳞片标签的“专业人士”,偶尔露出一两句不怎么专业的行业规范用语可以,如果总是那么业余,您的故事,真的没有您自传式的作品精彩了。
有些人无论春夏秋冬,就是喜欢在游泳池里泡着,其实,跟锻练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只是个人喜好而已一样。
老爸口重,喜欢咸,凡是吃带馅的,如,饺子、包子、馅饼啥的,不管馅儿的咸淡,都必须还要沾点儿酱油。
除了口重之外,我始终把老爸这样的举动,理解为他是在对这样一种神圣食物里面所包含的全部内容,表示起码尊重的同时,而必须还要在形式上,也要相应地表达出来那种特别的隆重。
以达到从内容到形式上的高度统一。
爸就是对什么都追求完美的这么一个人。毕竟吃顿饺子这件事儿,若是搁在以前,那可不是平时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只有逢年过节,才有可能成为现实的。
邻居们都喜欢与老玩童性格的爷爷,开些有关老爷子口重方面的玩笑。
偶尔遇上聊天儿的人多,八十七八岁的老人,也会慢条斯理地自言自语:“刚刚吃罢了饭,俺还用一小碗酱油,漱了漱口捏。”
惹得周围哄堂大笑。
看来能“自嘲”,善“自黑”,我还真真儿地寻到根儿了。
不抽烟不喝酒的爷爷,一辈子只有三大爱好:喝茶,种花,养鸟。
看上去,可比那个说相声的于谦“抽烟、喝酒、烫头”的三个爱好,高雅了许多。
那台笨重的二八自行车,跟随爷爷多少年,谁都不知道。
但老人家一直把它骑到了自己终于骑不动了为止,这个事实,家里家外的所有人都能证明。
老人家绝对不可能是靠骑自行车,去刻意地锻练身体,这一点是肯定的。
毕竟,那个年代,几乎没有一个男人,不是全家顶梁柱般的存在。
除了赚钱养家,根本不可能还有什么又是养生,又是健身那些花里胡哨的闲功夫儿。
谁也不可能像现在不知道从哪里突然冒出来的那种人,他们打着旗号、呜嚎喊叫、满大街横冲直撞地,号称可以长命百岁什么“暴走团”这样兴师动众。
“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这句话翻译过来,大家都懂。
过年才能办到的事儿,您不在形式上整得隆重点儿,能对得起这么贵重的食物么?
与爷爷相比,爸的口重显得格外的小巫见大巫了。
不过,到了我们这辈儿,似乎对少盐少糖这件事儿,都有了基本的共识。
既然谁也做不到长生不老,但是,一些似乎不太好的饮食习惯,也该改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