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系列是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去玩一个手机app并写出一篇文章。思考可能很粗浅,逻辑性可能不是太强,是作为一个促进我思考而写的文章。
尝试阅读的话建议请批判着看,有不同看法的话欢迎交流。
碎碎念也好,没营养也罢,不考虑这么多了,这个系列是写给我自己看的。
same,一个UI白蓝色交加的状态分享的陌生社交应用。
我很好奇它在长期的信息重复性强,操作复杂,没有内容引入的情况下还能为大家所使用。
这个应用的主要功能是基于临时状态发布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又是将相同的归类在一起,称之为频道。那么一个频道下的内容就会是同一种内容,这样就跟吃龙虾一样,偶尔吃一下感觉不错,但是吃长久了就会感觉恶心。我在玩了几次之后感觉没什么营养。
这个应用有几种类型的频道,文字、图文、音乐、电影、投票、打卡和语音。
有一个很显著的优点,这个产品的图标库非常丰富,每一个状态都有相对应的图标,每一个内容类型也有相对应的图标,这对于热衷于个性化表达的用户来说相当有诱惑力。应用的一些角落不经意处会显现出其特有的幽默。
文字与图文没什么好说,和朋友圈很像,不同在于其只能发一张图片。
音乐,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在一个用户想要发布音乐状态或者分享音乐时,这个用户只能在搜索栏搜索想要分享的音乐,再配上文字。看起来好像是挺合理的,想要的话就直接去找,然后配上文字,但其实忽略了一个用户使用场景。用户在想要分享音乐状态时,其实用户要么是在QQ音乐或者虾米音乐上面听到了好听的音乐,这个时候忍不住想要分享一下,要么是在same应用里面听到了别人好听的音乐分享转载一下。但是same在这两个点都没有做好。没有提供一个在其他应用分享到same的功能,也没有提供应用内转载的功能。所以音乐在这里面感觉非常不友好。试想一下,当一个人听到一首好听的歌时,恰好旁边有个分享按钮,点击之后选择一个应用就可以直接分享到那个应用上面,非常方便。可在same里面用户需要去搜索一下,手机在输入这个点上其实很不友好,而且那首歌还可能是日文或者韩文,用户在想要分享音乐到分享成功中间隔了一层看起来很很简单但其实很厚的“墙”,用户在执行的时候会去思考一下,这首歌真的值得我去通过这么多步骤去分享吗?真的足够这么好吗?
电影,电影分享提供了片名、海报、导演、演员和点评。没有像豆瓣时光那样提供一个星级评分。不过也对,对于这款分享的产品来说,既然这个电影的内容发出来,就是达到了值得分享的级别,不用分星。点击海报后可以进入预告片观看。其实我还是觉得这个电影分享还只是一个附带的功能,如果我真的想要去找电影看的话我还是会直接去豆瓣时光找。
投票,我发现投票也可以作为社交的一部分。投票用来选择自己觉得正确的答案,每一个投票只有简单的二到四个选项,不用经过什么思考就可以马上解决,同时思考后又可以马上得到反馈,看到自己的选择在人群中的占比,也可以知道其他人的选择是怎样的。对于这款用来打发时间的应用来说简直是神器。不用费脑思考,有参与感,满足自身的好奇心。绝佳。
打卡,打卡带着一点成长的属性。人为什么会想要打卡呢?打卡可以记录我什么时候做了什么,做了多少次。就好像我在豆瓣电影上一个一个地标记看过,等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来看一下,有一种满足感,或者你说可以用来装逼也行。打卡这种行为往往是带着一种成长属性的东西来的,same中打卡后会显示连续打卡和总共打卡,毫无疑问,连续打卡是为了鼓励你每天来一次,增强用户粘性。而旁边会有一个图标,用一个蛋的变化情况表示你的成长过程。总的来说,这个功能让我有动力在每次玩same的时候都主动去打卡一下。
语音,一张图,一个字幕,加一段语音。技术不错,语音输入时会自动帮你配上字幕,挺准的。但是为什么要加上字幕?用户在看了字幕之后还会有好奇心去点击听语音吗?试着想一些好处,加入字幕之后用户可以快速地过滤掉一些不想要的信息,毕竟人类对于文字信息的吸收速度大于语音信息的吸收速度(对于小段的内容来说是这样的),可以让用户有一种心理准备。又或者说,这个功能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你以为是发布语音信息,其实是借助语音输入来让某些不方便打字输入的用户进行内容输入。这么想起来的话发现真是太高明了。
总的来说,这个产品有很多值得去思索的地方,很有趣,很多地方有着其特有的思考,可以看得出开发人员很用心去开发这款产品。
不过也有一些值得吐槽的地方:
1. 广告太多,发布分享一首歌之后可以加上一大段广告文字,运营在这方面整治好。
2. 分享音乐操作繁琐,内容不能得到很好的再创作和传播。
也有一些特点:
1. 提供频道实时在线人数
2. 评论模式是直接与发布人对话
促进进一步实时交流,可以理解为促进社交。
3. 没有好友确认机制,与其对话后可以直接在联系人中找到这个人聊天。
4. 图标图标,很用心去制作很多图标。可以说是特色。
暂时写这么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