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之作的阅读

作者: 丽铭当下 | 来源:发表于2019-12-10 17:05 被阅读0次
省钱了~~~

最近读了几本国内学者写就的文学著作。多以总结梳理国外文学方法、思潮理念或者国内传统文学基本概念为主。

最近读的是吴传剑的《文学写作词句个性化运用》。那天在上课的间隙,偶尔跑到图书馆里随便一看,正好碰到了。可以说是我渴求已久的一本书。

关于单句复句曲句对偶句之类基本概念,虽然一次又一次的听过人解释说明,我依然不甚了了。这本书总算是给了我一个明确充分的解说。

那是最靠外的一个书架上发现的。我无数次扫过这一片书,却是第1次发现这本书。这很奇怪,因为这样一本枯燥乏味的书应该是乏人问津的,大部分时候待在架子上,我的眼睛竟一直对它视而不见吗?即便在最近几个月,我无比关心如何提升自己造词造句能力的阶段?

很难说,但是它现在是终于落到我眼里了。大概这就是缘分吧,我和它的缘分终于到了。一看书名我就知道这是我正需要的写作良药。

学者的论著,科班出身的基本不需要读,非科班出身的读起来痛不欲生。大概这就是它们缺乏读者的原因。

这一类书颇有特点。字号较小,页幅宽大,每页字数在900~1000,一本书400页以上,总字数在40万字以上。这样的编排,阅读体验是不会多好的,估计是为了节省印张的缘故。可能真正的读书人,无论写书还是买书的,都没多少钱可供挥霍。

书中每涉及一个知识点,常被分解罗列出二三十个分项。每个分项虽会举例,读起来依然味同嚼蜡。偏偏又那么长,总也读不完…

那么多的分解项目根本记不住。其实我哪里需要那么多的分项知识呢,能知道其中的1/10,几乎也就够用了。其他更多的用法,很可能不过是前面少量用法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新用法。能够完全掌握,记住当然是最好的,记不住,用会前面的常用内容,也足矣。

这样的书,我通常根本不指望自己能从头至尾细致读完。

我只从我最关注的那几个点入手,比如什么叫曲句,分句,长短句……虽则还是无趣,总还是能读得进去些。其他还有一些点也是我所关注的。不关注的部分,随便翻翻,看到有兴趣的内容,多看几眼。觉得有用的多看几遍,尽可能的整合起来,纳入整体记忆。

读了一部分,当你意识到它的价值之后,你会发觉它开始变得慈眉善目起来,不再让人只想敬而远之。由点到面,啃掉的比例越来越高。

从若干有兴趣的点入手,我估计我能够在一两个月内看完绝大部分,将对我有价值的内容收入脑中。至于它能否对我的文笔来一个改头换面,则取决于消化转化的程度了。

能够把某一小部分若干重点内容融会贯通起来进行理解,你便有了信心,能够让它们在自己的头脑里活动起来,长在自己的文字与思想里,进而增长着对写作的信心。

我想,若能从这样一本丰富而全面的学术著作中截取出其中若干常用内容,将它用到数个名篇中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当能成为趣味盎然而颇有深度的通俗之作,很可能受到大量写作新手的拥趸,至少我很有兴趣。

这样一本书,你可能永远想不到购买,或者干脆从来无从得知它的存在。

与有价值的书籍偶遇,大概是大城市大图书馆对于写作者最大的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术之作的阅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vg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