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作者: 邵真 | 来源:发表于2022-09-04 21:17 被阅读0次

    (齐帆齐微课)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提到“心理素质”这个词。

    一个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在参加重要考试的时候,如中考、高考,虽然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信心慢慢的说这孩子没问题一定能考好,但是这孩子还是因为发挥失常没有如愿以偿被自己理想的学校录取,从此而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其实发挥失常通常是由于心理素质问题而造成,而非能力问题。

    心理素质作为中国本土化的一个重要学术概念,目前已经拥有了其专业的英文名“psychological quality”。

    那么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如何形成的呢?

    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说,人的心理原本就像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和经验都是从后天的经验中获得的。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白板说”。

    到了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华生甚至断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将他们塑造成任何一种人,例如法官、律师,或是小偷、乞丐。”

    洛克与华生是不同时代的学者,但他们都认为儿童的心理就好像白纸一样,成人可以随意涂抹来改变儿童的未来。是这样吗?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托马斯和切斯主持开展了一项长达10年的追踪研究,主要考察儿童是否具有先天独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对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影响。通过研究,他们指出:儿童早期的行为反应差异主要是通过“气质”来表现的。

    气质是一个心理学术语,近似于我们平常口头上说的脾气,指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简而言之,那些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及指向性就反映了一个人的气质特点。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心理学教授肖汉仕认为:心理素质是在遗传基础之上,在教育与环境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

    其中的心理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与内在动力。对内制约着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外与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影响主体的行为表现。

    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衡量:性格品质的优劣、认知潜能的大小、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内在动力的大小及指向。对内体现为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对外影响行为表现的优劣。

    良好的个性:自知、自信、自强、自律、乐观、开朗、坚强、冷静、善良、合群、热情、敬业、负责、认真、勤奋等

    正常的智力: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力正常.

    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心理应变、竞争协作、承受挫折、调适情绪、控制行为的能力

    积极而强烈的内在动力:合理的需要、适度的动机、广泛的兴趣、适当的理想、科学的信念。

    健康的心态:智力正常、情绪积极、个性良好、人际和谐、行为适当、社会适应良好

    适当的行为表现:符合角色、群体、社会规范,道德和法规

    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而提高,而提高心理素质是需要有意志力的,它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不断的努力与锻炼,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心理素质训练。

    (22年度写作营第210篇1183字,累计319413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wm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