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自己虽然从来没有提起他的心学思想与白沙心学的关系,但是这并不能否定白沙心学对他的启发作用。
早在成化十九年(1483年),王华、王阳明父子就与陈白沙有过交往,第二年王华任殿试弥封官,白沙弟子张诩高中进士,成为王华的门人,从此与王家父子常相往来。
22年后,张诩、罗侨编成《白沙先生全集》,张诩序,罗侨跋。张诩来到北京,把这套书送给王阳明,王阳明拜读以后评论说:“白沙先生学有本源,恁地真实,使其见用,作为当自迥别。今考其行事,事亲信友、辞受取予、进退语默之间,无一不概于道。”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白沙心学,以虚为基本,以静为门户,以四方上下、往古来今、穿纽凑合为匡郭,以日用常行分殊为功用,以勿忘勿助之间为体认之则,以未尝致力而应用不遗为实得。
总之,“默坐澄心,体认天理”,成为王阳明和湛若水共同的治学遵循,两人志同道合,相知相惜,从此成为知交。
1506年正月,明武宗朱厚照改年号为正德。
王阳明开始学习山水画,正月初七他在自己的习作上的题文是这样写的:“安得于素林甘泉间,构一草舍,以老他乡。无怀、葛天之民,求之不远。盖学问之道,随处即是,惟宜读书以先之。”
无怀氏、葛天氏皆上古帝王,王阳明天纵英才,绘画这样的休闲小技对他来说也不是难事,但他仍告诫自己,只宜读书之余为之。
王阳明对书法也很感兴趣,他在赵孟頫的书法作品真迹《乐志论》上题跋,称赞赵孟頫专心钻研书法,十年不出门,其书法精妙,为元代第一。
王阳明与湛若水在京师相遇以后,经常在一起交流学问,他们将程颢的“仁者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作为治学的宗旨,彼此惺惺相惜,王阳明对人说:“守仁从宦十三年,未见此人。”湛若水也对人说:“若水泛观四方,未见此人。”
王阳明后来回忆说,自己幼年时期不好儒学,陷溺于邪僻者二十年,而接着开始醉心于佛老之学,直到弘治十八年,才有所觉悟,转而专心圣学,通过学习周敦颐和程颢的思想,认识上有了一些收获,但能够相互交流的人很少。遇到湛若水,更坚定了他的志向,毅然若不可遏,湛若水对他的帮助实在太大了。
孟子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走在圣人之路上的王阳明接下来又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