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努力地掩盖和隐藏自己的缺点和软肋,却发现那都是徒劳?是否被成长过程中的创伤记忆长久折磨,难以走出?是否在无数的机会面前,因自我贬低、自我质疑止步不前?每个人都有不足为外人道的焦虑、恐惧和迷茫,人生因此愈显艰难。而所有的心理指导,都抵不过自己劝解自己,毕竟最了解你的只有你自己。自愈力已成为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能力。
关于开解和疗愈自己,兼具治疗师及病人双重身份的心理医生无疑最有发言权。《内在疗愈:人这一生,终究要与自己和解》便是这样一本书,它由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主编,20余位实践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讲述了各自面对心理问题时如何走出的故事,分享了自己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处于相似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了增强内在疗愈力的途径。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结合自身成长或从业经历,细致讲解各种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结合实例,便于实践和自我摸索。
一、真正的强大是自我接纳
为避免尴尬,多数人对于自己的弱点都试图掩盖或隐藏,实际情况是,为抹去或掩饰缺点和失败而使用的花招,付出的努力能否凑效却不确定,这种不确定反而增大了心理压力,带来双重痛苦,结果形成恶性循环。
书中写道:如果我们只想展现自己积极的一面,最终很可能哪一面都不敢展示了。面对窘境,自我揭露才能摆脱恐惧心理,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
布律诺·科尔兹是个容易脸红,经常拼写错误的心理医生。关于总是脸红,他说,接受这一状态,比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脸红容易多了。对于拼写问题,他一面坦承自己的确很不擅长,同时表达对别人善意提醒的感激,并诚恳地请他们帮助自己。比如开会时,在磁性板上写字,碰到拿不准的单词,马上向同事求助。他的自如自信,让问题不再成为问题。
自我揭露,首先要审视自己的观念,脸红只是一种生理反应而已,不擅长拼写也并非“不可告人”的秘密,既然可告人,就没必要费心隐藏。将它们看得很严重,更多是对自我的不认可或完美主义。
做好思想准备后,即可从简单入手循序渐进,将自己暴露在某种选定的情形下,并坚持足够长的时间。比如练习当众发言,最初通过组织较熟悉的一两名同事参加的会议来锻炼自己,尽量拉长会议时间,真到焦虑情绪明显降低,然后逐渐增加与会人数、延长会议时间,直至彻底消除焦虑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强迫自己,更多关注练习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不要自我贬低,“对不起,我发抖了,我结巴了……总是这样,我觉得自己真没用”的表达,哪怕只是想法都是自我惩罚,弊大于利。因此,最初的练习,应面对信得过的人或不会增加心理负担的人,使气氛轻松一点。
二、认知重建,远离焦虑抑郁
认知心理学的ABC理论告诉我们,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个体对事件A的认知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一理论,调节情绪和心理?答案是进行认知重建。
认知重建,即以现实为标准检验一个人的消极思想,目的在于淡化消极思想的影响,从而控制由其产生的消极情绪。
科尔兹受邀为同行做一个认知行为疗法的专业讲座,高兴之余,他发现讲座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美介绍那么大的课题?面对随之而来的焦虑,和各种让他不快的消极思想,他开始仔细分析引起不安的念头,然后代之以更现实更让人安心的想法,并决定在讲座上以自己这次克服焦虑的过程为例,向大家演示认知行为疗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3868187/11d6c482c7a29447.jpg)
审视并质疑脑中的念头是认知重建的关键。慢下来,认真看一看,生活中有多少情绪是夸大或虚构的念头导致的?
三、接受与实现疗法,与长期痛苦和平相处
从小到大,我们读到的励志故事大都着重于令人敬佩的事迹。《自我疗愈》的最后一章《长期的痛苦: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的力量》,从心理治疗的角度,讲述了当生活被猝不及防的意外彻底改变,怎样才能学会与长期痛苦和平相处。
三十岁的安东尼是名珠宝匠,热爱运动的他因一次事故导致痉挛性斜颈。求医无果后,神经科医生建议他同时接受心理治疗。
因无法完成精细动作而不得不无限期休假的安东尼,愤怒而无奈,痉挛的痛苦和频率使他每天不得不长时间躺着,病因和疗法始终未知,身体障碍让他的人生目标都遥不可及:成立自己的公司,组建家庭、与朋友一起登山等。他越来越消沉,越来越封闭自己。
直到心理医生建议他多谈一谈自己的人生价值,经过探讨,安东尼发现帮助他人,培养亲情和友情,照看好自己的身体是他重要的人生价值。渐渐地,他将关注重点放在围绕价值观开始力所能及的行动上,并越来越能与消极思想拉开距离,更多遵从心灵指引来行动。
他帮助退休邻居制订生意计划,坐长途汽车去探望正经历严重婚姻危机的朋友,与朋友合伙成立了修车部……意外发生的第四个年头,安东尼依然不确定自己能否痊愈,但他已重新踏上值得为之一搏的人生之路。
从接受与实现疗法的角度来看,指引我们一生的是人生价值而非人生目标。人生价值是你选择的人生方向,你可以朝这个方向一直走下去,无论快慢。而人生目标受限于内外在条件,如果未能实现目标,人生将失去意义,实现了的话,接下来又该去向何方?
每个人身体里面都有一位医生,我们只需协助他工作。《内在疗愈》以翔实的案例,为我们展示了向内探索的方法,经由此,我们得以与自己和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