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这个词虽然说出来容易,可是做起来却不知道难倒了多少人。可能有些人会认为“精通?不需要~我学某个技能只是为了陶冶情操……”可是当你身边的人出了成绩,你不眼红吗?当同样时间,同一个老师,甚至天赋不如你的人用琴棋书画的作品拿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大奖,你会不会自卑?久而久之,忘了原来一开始信誓旦旦的诺言“我这辈子一定对画画一直存有兴趣!”而是任由画板上堆了厚厚的尘土,颜料早已经变成了一块不可溶的石头,而你,依然麻木。
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的吗?”
我只能说——兴趣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坚持与努力
七岁开始学习大提琴,并没有多喜欢它,而只是随波逐流,看到身边的同学都有一或二的特长,又听说大提琴比钢琴要好,于是选择了它。
在学了几个月,一年,两年之后,我开始经历每个学乐器的人都会有的波澜——到底还继续学下去吗?
“学?影响学习,而且我已经达到了陶冶情操的目的;不学?扔了太可惜,毕竟学费什么的也花了至少几万了……”想必踌躇之间,更多人在学与不学之间会选择后者吧,因为这样,他们可以骄傲地感慨——我不仅学了乐器,而且学习还很好!可我选择了前者。注定——我的人生会比其他人更辛苦,迷茫,但是回报迟早会到来。
果然——又过了两三年,优势渐渐显出来了。
那些只会说“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孩子,在音乐会的现场依旧大吵大闹,让现场的所有人不得安宁,又或者在亲戚朋友们要求一首曲子助兴的时候,奈何技术不够高,磕磕绊绊的琴声更显尴尬。
就这样,越不练琴越生疏,越生疏越懒得练琴,恶性循环绝不仅仅在一个或者两个家庭上演,这是个普遍的问题,却不受重视。
少部分坚持下来的人们,练琴真正变成了习惯,谈笑间经常有一些高雅的气质。级别高了之后,良师就会告诉你很多的人生感悟——
比如说我的大提琴老师会将它70年来的人生经验全部告诉我,加入了学生乐团之后请来德高望重的指挥,会用一个多小时讲述值得深思的人生理论。一个多小时——全场100多个孩子寂静无声地听着指挥的肺腑之言,真正安静下来感受这个世界,你才会真正发现自己长大了。
而那些奔走于补习班与补习班之间的孩子们呢?或许他们成绩突飞猛进,是整个班级,整个年级的佼佼者,可是长期以来的麻木,没有时间安静下来思考“我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什么?”的他们,长大之后真的会在社会中职场间游刃有余吗?我看未必吧。
最终,小学六年的大把时间没有花在补习班上,而是大提琴课堂上的我,初中考上了北京市重点中学,没错,是靠大提琴。
有的家长,有的孩子终于开始后悔了——“哎呀!当初怎么没有坚持下来呢?”“学那么多补习班,最终还是上不了好学校!”
也有的孩子家长开始了冷嘲热讽——“不公平!艺术生能进市重点根本不是因为实力!”“十有八九靠关系!”“这种渠道上好学校真可耻!”“……”
可是说了,过了瘾了,该上好学校的已经开始制定人生规划了,没有上好学校的人呢,没错,他们依旧在上补习班。恶性循环!
可能你在感叹别人开挂的人生时,有一丝羡慕,有一丝嫉妒,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看到他们的辛苦?学业上不能放松,琴也需要精益求精,经常因为演出耽误的课程,需要自己找时间求着老师补课,可能效果还不是很好。考不好被说“特长生,本来就不是学习的料!”考得好被说“不公平,凭什么他们乐器又好,学习又好,肯定有猫腻!”——这中间没有猫腻,只有一次次的选择。一次次的坚持。
就像寻宝一样,可能一起出发的人,对方只比你多寻找了五分钟,就得以满载而归,而你在与宝藏几十米的地方靠诉自己“找不到了,回家吧!”
于是一个转头的动作,终于让你之前的所有努力功亏一篑。
于是——你会发现
一开始学习大提琴完全不是因为兴趣,可是成功却离我越来越近。或许
坚持才是成功的真谛!
所有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可是做到的,又有几个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