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刺猬”变形记

作者: 湖北杨芳 | 来源:发表于2019-04-21 09:21 被阅读5次

           小祝是六年级一个特殊的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儿,他一律武力解决。和同学们有冲突,人家还没烦,他立即火冒三丈,这样的他就像浑身长刺的刺猬,时不时就有同学来找老师告状。我决定约他一起好好谈谈,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坐在我的办公桌旁,小祝画了一幅画——《我的家》:一棵大树在左边,树上有一只鸟,一个鸟巢,树上有5个果子,三个人在树下,一个男孩踢足球,另一个男孩在中间,还有扎两个马尾的女孩子,三个人都很开心……然后他告诉我,那个头发竖起来的男孩子就是他,他和另一个男孩在玩,妈妈在旁边,还有一个妹妹,这幅画里没有爸爸。我问他:“怎么没有爸爸呢?”他生气地说:“爸爸经常打我,不喜欢爸爸。”说着,他卷起了裤腿,让我看爸爸打他留下的伤痕。安抚他后,我请他在纸上写下只给自己看的愤怒的话,如:“爸爸,您打我,我很生气,我想对您说,其实我也想做个好孩子……”告诉他,没有别人看到他写的内容,他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当他写下感到愤怒的话后,他的情绪有所好转。接着我请他说他画的画:房子在中间,比树大,有烟囱在房顶右面,三个窗户,正面两个,侧面有一个,经过装饰的大门关着,门前有弯曲干净的路,房子右边有一圈篱笆,圈着池塘,水里有三条小鱼,荷叶……等他说完了,再次请他看自己写的心里话,他不好意思地脸红了,我告诉他可以撕掉它们,丢进卫生间用水冲走,让我们的愤怒也随之消逝。然后引导他先改变自己的态度,主动做好自己的事情,相信爸爸的态度也会做出改变。

            通过和小祝谈心,我知道了他的爸爸工作忙,经常不在家;妈妈理发,也忙。他吃午饭、午休在托教,放学在托教做作业再回家。父母偶尔知道他在学校犯了错,脾气暴躁的爸爸总是非打即骂,有时气急了就狠狠地揍他。除了打还是打,缺乏耐心细致的教育,造成了小祝破罐子破摔,在家里什么事儿都不说。

            我有些理解小祝为什么像刺猬一样扎人了。看着他淘气又可怜的样子,我想到,坐在我面前的小祝,其实是最需要关爱的孩子!

            这个孩子的偏差行为是为了化解父母教育方式(暴力)的冲突和压力带来的冲突与压力,孩子借着自己的问题行为来维系整个家庭的平和,形成“问题儿童”。我决定从关心小祝的学习和生活入手,引导他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完善自我。

            我告诉小祝,其实我们可以想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坏情绪来临,我们可以学会迅速冷静,这样避免犯更大的错误。“如果你是受害者,那么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怎么做才对?”启发他思考,怎么做才能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他认真想了想,告诉我,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写下来,冷静下来,再沟通。他还说,回家后会和爸爸交流,好好学习,叫爸爸再不要揍他……我请他课间随时来找我谈心,合理宣泄自己的坏情绪。

            过了两天,小祝来找我汇报,他回家主动和妈妈说了。他也试着邀请伙伴和自己做游戏,做到彬彬有礼,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更要保护玩伴不受伤害。说到自己过去的问题他有些难为情,分析了原来没有人和自己玩的真正原因:同学们怕受到伤害。在爸爸回家后,他试着汇报了自己的情况,“我已经长大了,我会努力加油!请爸爸不要再打我!”爸爸接受了他的要求,并和他进行了约法三章。

           连续几天,小祝下课都来找我,有时说自己的进步,学习比以前认真了;有时说爸爸不再打他,回去能和父母交流在学校的表现了……对他的点滴进步我都给予鼓励,偶尔也给他一些建议。过了几天,小祝跑来对我说,“老师,我可以管住自己了。”他说和同学吵起来时,克制自己,没有去打同学。我肯定了他的进步,并建议他以后就要这样控制自己的坏情绪。小祝的爸爸到学校来和我交流,表示今后会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支持配合老师,多关心孩子的成长。我试着邀请班上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孩子共同努力,一起帮助小祝同学,碰到小祝犯错的时候,大家监督提醒他。坚持一段时间后,他高兴地跑来告诉我,有同学愿意和他一起玩儿了,我也很高兴“小刺猬”慢慢收起了自己的刺儿。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和其同伴的关系一般都较差。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不良心理的反映,因此预防和矫正学生攻击性行为,从根本上说,应该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着手。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更多地是抱着真诚一致的态度,向他请教,“你能不能多说一些?”然后,让他来解释,给他一个解释的欲望,给他不同的建议供他选择,激发他的思考。作为老师应更多地给这些孩子以爱,帮助他不再孤单,让同学们能慢慢成为他的好朋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刺猬”变形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ch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