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盼望已久的春季研学活动正式开启。
经过校领导商议,我们将这次研学目的地定在了绿然藤家庭农场。
放假前夕,我在班里说起这次研学目的地,班里一阵沸腾:这里我知道;这个地方我去过。望着成熟未满稚气未脱的他们,我不禁黯然:我!没有去过。
我一大早,来到教室,开窗通风,静待学生陆续到来。
7:50分,满载着我们欢声笑语的一辆辆车驶出了校门,驶入了大自然的怀抱。车里叽叽喳喳,这群闹腾的小鬼哦!
这是一座怎样的农场?宽大,土丘起伏不断。
我们这次来的目的是走进有机茶园,走进制茶间。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敬茶礼仪,在课堂外,我们更要认识茶,知道茶是长在哪里的,怎样制作的。在宽敞的草地上集结,农场的负责人员对我们讲解了茶文化:茶之为饮,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茶之中国文化,传承千年,历久弥香。
最高峰顶有人家,冬种蔓菁春采茶。
壮哉茶园走过弯弯曲曲的泥土路,穿过矮个子的灌木丛,有机茶园那神秘的脸庞绽放了笑颜:四周是高高的白杨树,茶园以山势而建,一层层拔势而起,茶树一丛丛,一排排有序向前延伸。听身边的茶农说:茶叶树对土地的要求偏高,尤其是在肥力方面。土地里的杂草和石头都要清理掉,不然会影响树根的营养吸收。难怪脚底下软软绵绵,没有任何膈脚的小石块呢!
感谢副班供图 奔波于茶园里 归来清香犹在手——研学小记一抬头,学生们,随行的家长们已经挎着小竹篮开始采摘了!黄哲雅妈妈喜悦的说:童年的回忆啊!王骏颖妈妈说:我小时候一采就是十几斤!杨淳淳妈妈说:我可是采茶的好手!哟!可不是吗?!只见她小篮子挎在手肘处,两只手上下翻飞,指尖把芽头掰下来,鲜嫩多汁的茶芽飞快地从一双灵巧的手中转移到小篮子里,所有的动作可谓是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不大一会儿,小篮子里就铺满了厚厚的一层茶芽,绿的可爱,绿的鲜美。
聚精会神毛晗琪和黄哲雅 认真的王心怡 专注的柴之渔 采茶女—杨淳淳、陈赵提抬眼望去,三三两两的“小小采茶农”们点缀在郁郁葱葱的茶园里。可真是:最高峰顶有人家,冬种蔓菁春采茶。
嫩嫩的茶芽
隔岸春芽散入锅,指间翠羽舞婆娑。
从茶园里下来,日头正当头。它张开热情的胸膛拥抱着农场里的每一寸土地。农场的负责人将我们采摘下来的茶芽收集在一起,送给制茶师傅炒制。
观赏师傅炒茶 茶香浓郁 重复的动作锅里是嫩绿的茶芽,炒茶师傅左一把又一把不停搅翻,间或揉一揉,继续翻炒。茶芽在锅里翻滚,卷曲,萎缩。它收起了嫩绿色,绽放出焦黄色。我心想:莫不是炒焦了?可为什么香气渐浓呢?师傅手里的活儿不停,说:“要炒到发黑发脆。要炒至少一个小时呢!”师傅双手不停的交迭翻炒,双手一捧,抖一抖,颗颗茶芽纷纷落入锅里,相同的姿势,重复的动作。师傅的额头沁着汗珠。
兴趣浓厚我们围锅观赏,仿佛映入眼帘的是一件无价之宝。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趁着制茶师傅炒茶的空档儿,我们的肚子也已经唱起了欢歌。
孩子们十人一组,一组一口土灶,这就开始生火做饭了!
勤劳的小蜜蜂 能干的人 分工合作 看我刀工如何洗锅,刷碗,择菜。真难不倒这群家伙儿!忙碌起来都有模有样!瞧!女孩子们围在灶台边,切肉丝,剁小块,个个袖子撸起来;男孩子们劈柴,烧火。没有了电磁炉,没有了天然气,几把草一点,立马往灶底下塞,还不忘拿着小扇子在灶底下扇一扇,更不忘趴向前嘟起嘴巴使劲吹气。火灭了,不要紧。另一个男生立马再重复相同的动作。这边火势渐强,那边各种菜都搭配好。在几位家长的帮助下,热火朝天,各组忙碌的场面正式开启了!
生火喽 商讨中我一个转身,看到我的副班黄老师也开始围着灶台忙碌着———左手筷,右手铲,不停翻炒着香肠黄瓜,金黄的香蕉闪着油光,脆脆的黄瓜爆着香气。帅气的动作,专注的眼神,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赞扬!
帅气的黄老师 归来清香犹在手——研学小记 来自范宇辰的手艺 来自副班和唐皇后时光易逝,饭菜香还未散去,一包包炒制好包装好的茶叶已经握在了手里,淡淡的茶香缭绕了归去的路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