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业时代》到《我的真朋友》再到《完美关系》。豆瓣评分从3.7到4.4再到3.9。几年来国产职场剧仿佛一直在原地踏步 ,而观众和影评人也为这种职场展现刻板,人设同质化,人物成长缺乏说服力,故事老套空洞的伪职场剧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称:悬浮剧。
众所周知,职场剧最主要的看点就是展现不同行业的魅力以及职人在职场中的成长故事,从而满足观众对不同行业的好奇心或者认同感。而悬浮剧之所以悬浮,就在于对这两点的刻画浮于表面。结果就会导致观众无法带入剧情,甚至对所描述的职业产生误解。
而写作圈里的一个古老的法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展现而不要告知(Show, Don't Tell),今天观著君就和大家聊聊如何在创作中运用这个法则让故事更加落地。
短篇小说大师契科夫有句名言:“别告诉我月亮在发光,让我看看碎玻璃上的闪光”。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相比空洞乏味的说教,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更能直击人心,让人印象深刻。而在描写到有一定专业壁垒的职场故事时,比起让人物背诵职业行为准则,在细节处展现专业度更有说服力。
接下来我们就运用“show,don't tell”法则,去对比一下,同为描写公关行业的《完美关系》和《公关》这两部剧集在相似情节上的不同表现。
例子1:展现公关生活不规律
在《完美关系》开头,公关人生活不规律,24小时待命的特点,全靠主角心理医生的总结。
而在英剧《公关》的开头,凌晨刚帮一个明星解决了棘手难题的主角在地铁里熟练地化妆,和同事打招呼,直到在没人的地方才卸下职业假笑,表现出疲态。全程没解说,但公关人的大致特点,观众已经掌握了。
例子2:展现人物心理困境
在《完美关系》中,人物的心理困境依然靠心理医生强行解说。
我们再来看看《公关》中对一个路人角色的刻画:
不用细说,哪个故事更有说服力,一目了然 。悬浮的故事,错不在人设是否讨喜或者夸张,而在展现太少,或展现不用心,结论性的输出太多。
而好的职场剧,也不只是因为展现人性黑暗面才受欢迎,而是在符合职业特色基础上进行戏剧夸张,反而起到了强调职业特点的作用,从而让相关从业人员看后表示“过于真实”,这种真实感甚至可以跨越文化壁垒。
这就是Show, Don't Tell 的强大作用,受众更需要的是体验故事中的行为和细节,然后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听剧中的人物总结中心思想。换言之,故事中结论性的语言越多,故事离受众越远,而故事展现的细节越多,受众越能带入人物,对人物产生同理心,进而被故事吸引。
道理很简单,但是改进却不能仅靠创作者的本能(天才型选手请忽略),我们如何在日常创作中做到 Show, Don't Tell,下面是一些实用的方法。
慎用感性的形容词、副词
首先,作为结论性词语的重灾区,描述感觉的形容词和修饰动词的副词一定要慎用,我们可以在初稿完成后,圈出文章中出现的所有形容词和副词,然后试着用具体的动作和细节描写表达出相同的意思。
比如:
修改后的句子赋予了“累”这个抽象的形容词一个具体情境,很容易让人调动起自身的经验,去感受这种疲倦的感觉。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精准的细节描写去展现人物特色甚至为接下来的故事埋下伏笔。比如,这个人如果是一个职员,一个加班“社畜”的形象就表现出来了。
关于副词,斯蒂芬·金在他的创作回忆录《写作这回事》中曾有过详细的分析,他认为副词的滥用是一种过度描写,在这个例子中,人物的台词和“叫”的动作已足够界定动作的性质,而副词“威胁地”显然是一种赘述。
调动感官和肢体语言
根据上面两个例子可知 ,副词和形容词是“tell”,而描写才是更能吸引读者的“show”。那么如何让描写更加生动,早日脱离空洞的语言描述呢?
其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充分运用感官描写和肢体语言描写。
当我们想表达一种情感时,试着联想出现这一情感后人们的身体反应。
紧张有很多同义词,比如,慌张,焦虑、仓促等,而这些词只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我们的任务是将这些形容词翻译成相应的肢体动作和感官感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自己得出结论。
功夫在事外
当然,上述例子都是非常基础的,现实创作中可能需要更加复杂的展示,这就需要我们在创作之外注意锻炼自己的描述能力。
除了在看书充电时收集精妙的细节描写外,我们也可以了解一些表演技巧,帮助自己跳出惯用的书写习惯,以便更好区分show和tell,进而学会何时使用show以及何时使用tell。
商务合作/小说投稿
请联系
邮箱: sjgz@shijieguanzhu.com
电话:6438288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