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首发:影视烂番茄(mvmtv1)
近期吃货的大事件,还有什么比得上它呢?
一部比恐怖片还“恐怖”的片,茄叔劝你先吃饱饱了再来看!
为啥?因为他“杀”回来了!时隔四年,这个男人又奉献出新一套吃货秘籍——《风味人间》。
上线3小时打破1亿播放量,说是“年度最值得期待的纪录片”,一点也不为过吧?
而这个深夜勾动无数饥饿灵魂的“恶魔”导演便是陈晓卿,只听名字,就能让人条件反射开始分泌唾液的男人。
是的,就是那个《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的导演,距离首播过去已经6年了,依旧是百看不厌的“下饭综艺”。
他不光把美食拍“活”了,更是在某宝、某某福上掀起了一股扫货风波,
听说《风味》第一期播出的三天内,片里出现的美食已经有卖断货的了!
除了夸他叻叻猪还能夸他什么呢?
尽管目前《风味》只播出了一期,但不得不说,还是原来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单从微博上的截图来看,一道“秃黄油”,就已经完全拿下大闸蟹爱好者的芳心了;
只用蟹膏和蟹黄熬制,这么奢侈的吃法,只有家里有矿的人才做得到了!
淋到米饭上,看着bling bling的黄油慢慢地渗进去饭粒里...
这种“开门见山、一阵见血”的拍摄手法,嗯,是老朋友了。
之前《舌尖3》崩坏的原因,表面看起来好像是因为没有陈晓卿这尊大佛坐镇,实际上是因为节目组没有及时把食物呈现给观众,反而走起了故事煽情的路线。
把精力用错了地方,观众当然不买账。
而陈晓卿这个老机灵鬼,他三季走过来完全不跑偏,为什么?
因为他严格遵循并认真执行了“食物的3分钟”定律,说简单点,就是每三分钟,一定有美食的大特写。
前方高能,请护好自己的肚肚:
这戳的不是猪皮,是我的腮帮子!
切的不是火腿,是我弱小的心脏!
甩的不是龙须笋,是我的哈喇子啊!
朋友们,这不是暴击是什么???
你是不是想说不看肉类的也许就好点了?那茄叔给你看看素类的:
土豆,一身窟窿,最常出现在我们嘴巴里的应该是被做成长条状——薯条,吃起来也就是软软的,香香的,没啥特别。
但你绝对想象不到,它经过千锤百炼,千锤万锤,竟然可以这么有弹性,还吹起了泡泡?
加入一些芝士奶酪,茄叔终于明白什么叫做“飞流直下三千尺”:
还有小麦,作为谷类的一员,它也“毫不逊色”;
见过呈焦褐色的麦片,就没见过绿油油的还“生龙活虎”的麦粒;
在显微镜下,你可以看到内部汁水充足,肉质饱满。是不是同样觉得饥饿暴击!
然鹅陈晓卿并没有住手,除了拍食物,他还拍进食者,
看他们一个个在屏幕那边哧溜哧溜,通过表情动作声音等来凸显“好吃”的套路,也不是第一次运用其中了。
吮手指、吃手手、仰头吞...你们是吃得停不下来,我是看得停不下来!
但作为美食纪录片,不是光顾着把食物美味怼在镜头前就可以了。
《风味》可以把其他同类型的片甩在后头,其中一个原因,是用心。
以往节目里航拍那些就不用提了,新一季节目还加入了“高逼格”的操作——显微镜的拍摄。
你可以看到大猪蹄子的研制过程中细小盐粒是如何一点一点渗进肉里;
会发现蟹肉蘸醋的美味秘诀原来是被打开了纤维组织;
还可以了解到龙须笋的进化历程...
除此之外,“陈氏出品”还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人情味。
在《风味》里,你会发现保留了许多方言的对话。
我一直认为语言和饮食是我们生活中最有活力的文化外观,一般来说,方言相对封闭的地方,食物和人的生活方式保留传统也相对多一些。
第一期看下来,除了让我们“叫饿连天”的食物特写之外,讨论度最高的是来自台湾渔民鳔捕旗鱼的片段。
用鳔杆捕鱼,是对海洋伤害最小的做法,但这也考验捕鱼者的技术。
面对6、7级大风卷起的海浪,顶着恶劣的天气,年轻的渔民在没有任何安全保护的措施下站在船头,
手持鳔杆,眼神直勾勾地盯着海面,时刻准备出击。
但旗鱼可不是好捕的,一方面是因为数量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是海洋中的短跑冠军,速度极快;
经历了一个多小时的追逐,渔民看准时机倏忽地将鳔杆掷入水中,一条肥美硕大的旗鱼得手了!
像不像现实版的《老人与海》?
陈晓卿介绍说:“我们把摄影机绑在两条船之间连接的架子上,插进海里,为了等这条旗鱼的出现,摄制组足足等待了五天。”
可这五天里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剪辑,最后呈现出来的仅有短短的几十秒;
类似这样的艰辛在《风味》长达一年半的拍摄里可谓是家常便饭,说起这些不容易的时候,陈晓卿总是神情轻松,他认为这些所谓的苦都是必吃的。
如果说没有什么困难那还拍什么纪录片!
蔡澜曾经评论说:“陈晓卿是我信得过的美食家”。
因为他懂吃、爱吃、会吃。
是怎样一个对美食极度热爱,爱到骨子里的人才能拍出这样的精品啊!
在这场视听盛宴的背后,多的是你不知道的良苦用心。
一个切馒头片,上面是软的,下面是胶的,一刀下去那一瞬间的声音一定要让观众听出来。
100个观众里只有一个人戴耳机,我们就要给那个人做到最好;如果是1000个人里只有一个人戴分辨率特别高的耳机,我们就要给他做全声。
将所有感官体验都做到极致,这才是陈晓卿这块金字招牌不倒的原因吧。
相信看了第一期节目的朋友会发现《风味》相对之前的《舌尖》有所不同:近三分之一的片长拍摄了国外的美食。
并非是突兀地插入,陈晓卿和整个拍摄团队是希望站在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食物。
比如中国人爱吃的臭豆腐、臭鳜鱼、臭腐乳,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吃臭味食物的习惯,像蓝霉奶酪等;
又或者,相似的经纬度,相似的气候条件,人们都会做的火腿。
每个部位都有不同的吃法,不同部位,各有菜式。
过去做纪录片,很多时候是我们在传递‘我们的传统很美好’,这一次不太一样,把中国放在整个世界的框架下观察。我们会发现,中国从来不是美食的孤岛,人类最出色的创意和想法总是不约而同的。
整只的大闸蟹你吃过,但是把蟹壳和里面的膏黄来做成菠萝包你一定没见过了吧?
就如陈导说的,在美食面前,人类的创意总是源源不断,千奇百怪的;
他们不愿让食物就停留在好吃这个层面,因为还想要把它们变得可以再好吃,更好吃。
所以饭桌上餐单里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
有人说,《风味》是在复刻《舌尖》,刻板套路;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美食纪录片的全新标杆,值得夸奖和肯定。
不管从主观上感受,还是从客观上体验,有一点值得引起注视的,就是《风味》从里到外的“诚意”。
拍摄手法的精进、取景选材的广泛、制作组和片中人物对美食的尊敬和珍惜,还有一点是人文关怀的升华;
或许这就是纪录片最大的意义所在:记录已经消逝的和正在被忘记的,从舌尖上的味道,到情感深处的回忆。
有时候一道菜它不仅仅只是一道美味,它更有意义的是隐藏在背后的小故事。
它有可能是苦守着一个月的蘑菇采摘季而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的劳动夫妇,为了弥补孩子而做出来的一盘巴楚蘑菇炒羊肉;
也有可能是夫妇俩花了一整年的时间腌制出来的火腿,就为了在过年家人团聚的时候奉上美味一起分享...
这些食物吃进嘴里,美味却能永久被记在心上;
它或许没有酒楼餐馆里的精致摆盘,也没有什么高咖菜名引人注目,但承载的却是家人的一片心意。
你还记得你吃过的第一道菜吗?是不是也同样有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如果想起什么熟悉的味道了,不妨放下手中的工作,关掉无聊的游戏,
踏上风味追寻的旅程,去找回最美好的味道。
影视烂番茄原创,微信ID:mvmtv1
微信搜索关注:影视烂番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