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而弗抑”那些事儿
我自己读小学那会儿,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读的是村小,“从前慢”的缘故,从学校到家也是有四十多分钟的路程。
上课规规矩矩听课,放学老老实实写作业,下课了就疯跑着玩儿。手里拿着块板砖围着水泥台子打乒乓球,玩儿得不亦乐乎。那时候,作业挺多,我自己就有把两支铅笔绑在一起写作业的经历。
三年级时,忽然来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实习教师。她教我们语文,她的声音特别好听,大家都喜欢听她唱歌。村小的孩子,名字大多都很土气,她那段时间,乐得给大家“修正加工”名字。比如,叫“张小章”给修正成“张晓章”,叫黑蛋的干脆调成了“张明亮”,我的名字本来是“雷”,她帮忙修成了光明磊落的“磊”。她说自己的名字原本是“菊珍”,她自己给改成了“一帆”。
学校里有一架破旧的脚踏琴,一开始,一帆老师常指使我们几个男生去帮她抬琴,后来,见也没有别的班要用,干脆那台琴就成了我们班教室的常规配置。
语文课上,一帆老师总是鼓励我们挑战自己的极限。比如全班背会一首诗的时间,比如全班写完七个生字的时间。她总是说:“四年级的孩子背会一首诗,起码得12分钟,咱们班孩子聪明,咱们用多少时间?”劲头被鼓动起来了,“十分钟”“九分钟”,大家在下面扯着嗓子喊。
于是,一帆老师抬起手腕开始计时,全班同学哇哇开始读书。
那时候,真正掌握精准时间的只有她一个,依靠的是她手腕上的那块手表。
还真是神奇,居然每一次,都能在规定的时间里背会一首诗,或者写完七行字。要知道,这些事情放学我们自己去做的话,总要用两三倍的时间。然后,一帆老师开始一通猛夸,夸全体同学注意力集中,学习卖力。夸基础差的孩子超水平发挥,没有拉大家的后腿。夸先完成的孩子悄悄分享自己的技巧,帮助后进的孩子。
最后,少不了的是奖励全班同学一首歌。
一帆老师踩着脚踏琴专注弹琴的样子几乎刻进了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后来读到达摩面壁把影子都嵌入石壁时,我便相信,面壁的达摩一定是极为陶醉和专注的。
就这样,在一帆老师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会了《小草》《两只黄鹂》《牧羊女》等不少的歌曲,报考师范时我唱的《军港之夜》也是在一帆老师的语文课上学会的。
一首歌,一帆老师要“教”上两三节课,第一次,她只是弹奏给我们听,然后我们一起跟着她哼唱。然后她把歌词抄在黑板上,要我们都记住了,才肯在下一节语文课上“我们”共同争取的“自由时间”里一句一句教我们唱。
语文学起来很简单,很轻松。这种认识是在一帆老师的语文课上建立起来的。
后来读《学记》时,看到“强而弗抑则易”的说法,我才意识到,原来,真正让我们感受到容易的不是语文,而是会教语文的老师。
好老师会不断强化学生为学的心志,鼓励孩子成为大写的“人”。修正名字是如此,鼓励确立小目标是如此,将教学内容拆成有趣的环节更是如此。与此同时,好老师不会压抑孩子的天性,不会让孩子有压抑的感觉,总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让学习当中的“难”迎刃而解。
每每看到“强而弗抑”四个字,我便想起自己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想起一帆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