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定义
来源于生物学理论,是在一个环境中各种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系统,扮演不同的角色,主要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多种角色互相搭配,使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系统。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8389/e0b2d903ad2a972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8389/262283ae7bba130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8389/3768fd6f565a9e29.jpg)
生态系统最大的特点是演化,而不是设计。在现有的历史条件下,系统在环境中逐渐演化(变化),最终成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认识生态系统的意义
从生态系统的生物学演化,我们可以看到,系统的特点是生长、演化,逐渐变化。也许,我们今天看到的东西,和它最初生长的时候,完全不一样。系统只保留下可以被认识、传播的内容。
以海底捞的特色服务为例
海底捞从成立之初,就很注重服务。虽然只是二楼的一个店面,只有4张桌子,但每张桌子都是定制;服务员的衣服可以媲美空姐的服装;为了保持菜品新鲜,尝试各种方法;……这些微小的细节,奠定了海底捞无微不至,甚至是奇葩/无所不包的服务
最初绩效考核,采用翻台率作为指标。为了提高翻台率(让客人用餐时间短),服务员难免过度殷勤服务,从而导致用户不爽的感觉;修改为计件工资,递一个毛巾**钱,倒一次水多少钱……
服务员有权给顾客送餐品。为了避免无节制的给顾客送菜,增加满意度。修改了员工分收入方案:计件工资+店铺收入的一定比例分配给门店自行安排,实现了利益共享(利益共同体)。
员工大部分来自农二代,为了更好的形成帮教关系,建立了“师徒制”及徒弟门店提成的方案。
……
各种例子,数不胜数。
我们学习了海底捞的极致服务,我们就可以做到吗?
不一定。我们看到了最新的一个适合的制度,缺没有看到这个制度是在海底捞多年的企业氛围中不断改进,不断变化,最后才形成了现在的这套系统。
我们学到了计件工资,那我们的人均/次均消费可以抵消支出吗?
如果采用利益共同体,共享的那部分利益,是不是都能让大家都满足呢?
为了利益门店升级的考核中,大堂、后厨都能被考察到,形成了上级+嘉宾+暗访的习惯……
海底捞,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我们经常会满意自己的某些行为,发誓、立志、指定各种计划来进行改善,很多情况下都无疾而终。反而形成了“常立志,志不长”的现象。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志向是被设计出来的,不是被生长、演化出来的。被设计出来的志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生长体系,容易断粮、断水,难以坚持下去。表现在下定决心,开始做的时候,三五天热度,七八天困难,两月不可能。我们在建立初期,就没有形成这个志向的生长、发育系统。
如何应用呢
假如我现在喜马拉雅进行朗读,声音变现,如何应用生态系统进行常态的演化呢?
直接了解喜马拉雅的规则只是基础。
我们还有明确:
1.你上喜马拉雅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什么需求?
(利益、自我满足、被认可、被鼓励……)
建议:如果以利益为导向,就算了。利益是生态系统的最终演化结果,在这个系统的初期,我们是看不到的。
生产者:解决我们为什么能够持续的生产内容
我的回复:
我每天进行语音,是因为喜马拉雅的语音测评说我朗读珠圆玉润,有播音员的潜质。事实上,我多年前,确实收到播音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当时不愿意去学习。
现在,我想朗读,看看自己能够在声音的道路上走多远。(注意这里的剖析。我是内心有愿望,是自然生长的状态。在喜马拉雅这个平台,有自然淘汰机制。如果我做的不好,没有用户、正向的激励,就无法形成一个反馈。)
消费者:内容被用户看到,用户很满意。
我的回复:
每个语音,每天逐渐增加的播放量;连续不断地活动;评价超级高的喜马拉雅的音质分析,都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觉得自己还有无限可能。
分解者:当内容的浏览量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我们怎么办?
是我们自身的语音技巧有待提高,还是运营能力需要提高?我们需要这些外界的输入,来消化掉我们在生产过程中的非有效价值。
我的回复:
喜马拉雅大学的各种技巧,以及2019.4的培训班,给了技巧不足的改进方案;
每天的美文、国学、小说等,提供了不同的素材,让我不用为找内容担忧,直接每天固定时间录制语音,轻松享受朗读的过程。
总结
以上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分析我的目标执行过程中的因素分解。正式由于这个过程,提供了生产者(动力)、消费者(满足了朗读者的荣誉、被认可的感觉)、分解者(朗读内容不被认可,如何解决),各种角色共同搭配,使我享受阅读过程,并进一步努力走语音之路。
引申
同理,在外面人生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不要只盯着一个结果,而是要注重过程的良性循环,在过程中不断优化,从而形成最终、最优的系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