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恰当地夸一个人比骂一个人还要糟糕,这是我较早之前听一个文学作品赏析节目时产生的的观点,印象深刻。我想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观点,但刚才我去网上搜了一圈,似乎没有搜到。
我这里说的夸或者骂一个人,都是指在当事人不在的场合,或者说是在背地里说一个人的好话或者坏话。在背地里骂一个人是很糟糕的行为,大家都非常清楚,无需过多讨论,这里仔细讲在背地里夸一个人的情况。
比如 a 对一个或多个人夸 b。如果 a 说的话全部如实,通常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人在夸另一个人时,往往会夸大其词,这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因为 a 很崇拜 b,或者 a 的见识有限,所以自然而然地把话说得比较大,也可能是故意说得夸张一点。这样就很容易出问题。在场的人可以大致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对 b 了解较多的人,第二类是完全不知道 b 或者知道 b 但对他了解较少的人。
第一类人很容易发现 a 说得有些夸张,但因为他们了解 b,不会对 b 产生不良的印象,只会感觉 a 是一个比较轻浮或者目光短浅的人,而 a 在夸夸其谈时往往不清楚就这样给别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这还是较好的一种情况。
但第二类人因为并不是很了解 b,所以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判断 a 说的是恰如其分还是夸大其词。这里举一个例子,比如 a 在公共场合讲《红楼梦》时说曹雪芹诗词写得多么多么好,用了很多溢美之词。认真读过红楼梦的人清楚不能说《红楼梦》里的诗词不好,但比起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还是有相当差距的,他们会感觉 a 说得有些夸张了,而不会对曹雪芹或者《红楼梦》产生不好的印象。但没有仔细读过《红楼梦》的人想法可能就不一样了,他们很可能会想曹雪芹的诗词好?比他诗词好的人大有人在,曹雪芹算什么,你去大街上顺便找一个人,问他能背下来一首完整的曹雪芹写的诗么?因此他就很可能对曹雪芹或者《红楼梦》产生偏见,本来可能想着有时间去读读,有了偏见反而不想去读了。这样矛头就从 a 转到 b 了,b 成了无辜躺枪的角色。
这样结果是虽然 a 夸了 b,认为自己的行为对宣传 b 起了很多正面作用。但第一类人中的大多数因为本来就很了解 b,宣传效果没有起到,却又让他们对 a 自身产生了负面印象。而第二类人中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一大部分)很可能对 b 产生了负面的印象,a 不仅没有起到宣传作用,却抹黑了一把。
这又让我想起来前些天看和《东方时空》相关的一个纪录片的片段,里边好像是时间说大概这样一句话,作为记者采访时不要随便称被采访对象为老师,除非他的职业就是老师,即使是幼儿园老师,你可能因为尊敬他称他是老师并且感觉没什么问题,但可能季羡林也在看这个节目,那么季老也应该和你一同称呼他老师吗?
当然如果真是季羡林在看,倒也没有问题。但很多喜欢较真的人会想他也配被称作老师,从而抓他一招之错对他产生负面的印象?这样就无形中抹黑了被采访人了。仅仅是一个礼貌的称呼就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夸张地夸一个人产生的负面效果就更严重了,而这一切当事人可能是完全没有察觉到的。
那么怎样夸别人不会让人反感呢?
首先,最忌讳的一个字是“最”,在任何情况都不应该使用这个字。有人会说公认的也不行吗?不行,所谓的公认最多只能覆盖多数人,甚至多数人也覆盖不了,只是一些文人或者特定领域的人“内定”的。还是拿之前的《红楼梦》节目举例,其中频繁使用“最好的文学”、“最好的文字”等,基本无时无刻不在给红楼梦抹黑,让人非常反感。
其次,尽量明确说明自己所说的是自己个人的看法。比如“我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我看来他的作品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别人听了后,即使不认同也不大会将矛头转到“他”那。
最后,尽量不要宽泛地评价一个人或者他的作品等。如果我说某个人做了一件怎样的事,从这件事中我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特点。这样有理有据,只要我说得不是特别夸张,逻辑不是特别混乱,基本是可以让别人信服的。但如果我没有前边的铺垫,直接对他或者他的作品进行评价,就会很容易产生问题,即使我说明了是自己的个人观点,并且说得不是特别夸张,还是会给很多其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那么夸一个人本来应该是一件很善意的事情,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问题呢?其实很多情况夸别人的目的并不单纯,当事人往往在夸别人的同时也借他来彰显自己,或者说很多情况夸别人其实是自夸。比如他可能会想夸这个人说明我很有品位,说明我见多识广,说明我独具慧眼等等,结果就很容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