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孙瑞希
01
以兴趣选工作,你理解得太肤浅了
认识一个姑娘小北,从开始工作时就一直追求一个目标:找一份感兴趣的工作。
十多年前,小北从一所211大学毕业后顺利地进入了一家报社做记者。那时候,她还拿到了人人都羡慕的编制。
工作两年后,小北觉得事业单位人际关系复杂、论资排辈,实在是无趣,于是不顾家人的劝阻,决然地辞职了。
辞职没多久,小北顺利地找到了一份文案工作。新东家是一家民营企业,待遇虽然不高,但是工作充满挑战性,一开始,小北为自己的选择兴奋不已。
没多久,问题来了。民营企业,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家的工作都是饱和的状态,小北算算到手的薪水与福利,离自己的预期还差一大截,慢慢地,她开始感到无比失落。这份工作坚持不到一年,小北又辞职了。
之后,小北陆续尝试了很多份工作,从英语学校的课程顾问、补习班的语文老师、咨询公司的助理,到海外代购…
最近半年小北联系了我两次,第一次是她说她对烘焙特别感兴趣,业余时间开始做蔓越莓饼干和榴莲千层蛋糕卖,问我要不要订购;最近一次是她说她对微营销特别感兴趣,现在代理了一款女性内裤,问我要不要买。
算起来,从毕业到现在的十余年时间里,小北换了十多份工作。工作时间最长的是刚毕业时那份记者工作,两年。其余工作长则一年,短则三五个月。由于工作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三十几岁的她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对象。
大龄、未婚、待业,这是她给自己贴的标签。
但小北认为,冥冥中一定有那么一份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工作,只是还没有遇上,只要自己用心寻找,一定能找到它。只要找到感兴趣的工作,自己一定会全身心地投入,并且能取得骄人的成绩。于是,她不停地转换职业领域,希望能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在不断地尝试和放弃中,小北关掉了一扇扇可能带来希望的“门”。
02
别被“兴趣”蒙蔽了双眼,先看清兴趣的真相
一个很残忍的真相:兴趣不是那件能让你舒舒服服就成功拿到结果的事。
兴趣是那件让你白天痛苦地想、晚上睡不好、早上五点爬起来,一边苦笑着骂娘一边咧着嘴干完的事情,这才是兴趣本来的样子。
真相一:兴趣+职业 ≠ 理想工作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情绪,而情绪是人类进化出来的一种生存工具。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可见,兴趣作为一种情绪更感性,而职业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手段更理性。
兴趣作为一种心理倾向关注的是个体,而职业作为一种社会分工还要满足他人的需求。
没有人会为你的“自嗨”付钱。
你感兴趣的事也许是“诗和远方”,但你未必有能力将“诗和远方”作为一种职业,并兑现价值。
你热爱写作,从新媒体小编做起,拿着微薄的薪水,如果你不能撑过头两年苦打苦熬的新手期,把这件事坚持下去,那这就不是一份理想的工作。
真相二:你可能遭遇了“假“兴趣
我遇到一位HRD,企业好,收入高,在这家企业服务的第八个年头开始觉得工作无趣。参加了一次心理学的工作坊,便觉得心理学有趣,利他助人,执意成为心理咨询师中的一员。等到工作之余接个案的时候才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由于道行尚浅,她总是在咨询中被来访者的复杂问题弄得灰头土脸,而且要想在这个领域获得更大的发展,还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参加更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而这些投入什么时候能有回报尚不可知。当看到这条道路充满这么多不确定的时候,她开始打退堂鼓了。
很多人对职业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只看到被PS过的“艺术照”就认为那是自己喜欢的职业。一旦遇到困难与不确定,就声称自己“不感兴趣”,然后闪人,寻找下一个“感兴趣”的事情。其实,你要的不是兴趣,而是愉悦。
03
兴趣有三个阶段,你停留在哪个阶段?
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实际上,“兴趣”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新精英生涯创始人古典老师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中,将兴趣分为三个阶段:感官兴趣、自觉兴趣、志趣。
1、感官兴趣
感官兴趣很好理解,就是通过直观的感官刺激产生的兴趣——冰激凌甜、火锅辣、衣服好看、名车拉风、志玲火辣、刘烨很帅,基本都属于这个类型的兴趣,这是我们最原始的兴趣。
当你在吃完烤鱼的路上,会突然对冰激凌感兴趣,你被一件衣服吸引进商店,又马上对旁边的披肩起了兴趣。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和追逐毛球的小猫没有什么不同,一旦那个球不在了,我们就转过头去,追逐路边的一只老鼠。外界的刺激决定着感官兴趣的长度和强度,这是我们最动物的一面。
感官兴趣让我们当时很爽,却又无法让我们集中在任何一个事物上,形成能力。正如你刷完一天微博,或者大吃一顿自助餐后感觉到的那样——没有什么留下印象。
2、自觉兴趣:乐趣
幸好作为高级动物,我们发展出更高一级的兴趣——在情绪参与下,把兴趣从感官推向了思维,也由此产生了更加持久的兴趣——自觉兴趣。
自觉兴趣是认知行为参与的兴趣。我们惊叹星空的美丽(感官)后开始描绘星座,这叫天文学;我们在吃饱饭后继续思考人为什么吃饭,这叫哲学;我们在骂完狗官和社会后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叫社会学。大部分的科学和艺术,都是自觉兴趣的成果。
凭着学习的兴趣,我们从猴子往后又进化了50万年。
自觉兴趣比感官兴趣更高级,第一个理由是思维的加入,这让我们的兴趣可以更加持久并定向在一个领域,从而在脑子里面形成回路,产生能力。而能力又反过来让我们能体会和学习更多。
“能力——兴趣”的循环,让我们慢慢精通某项能力,打开世界。
有趣的人往往懂得主动发展更高层的自觉兴趣——兴趣推动学习,学习带来了行动,在行动中发展出能力,能力又发展出更大的兴趣。
自觉兴趣更高级的第二个理由是,它能使我们不再依赖外界刺激,可以自己把控。
当我们把兴趣的源头从外求转为内寻,我们就有了一个让自己变得有趣的内在泉源,自得其乐的人最无敌。
3、潜在兴趣:志趣
感官兴趣和自觉兴趣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兴趣广泛,玩什么像什么,而有些人却什么都不感兴趣也做不好。你如何解释那些持续一生的兴趣?那些推动丁俊晖出上百万次杆、巴菲特读近50万份年报、丰子恺长达46年画出《护生画集》的强力而持续一生的兴趣,仅仅来自主动的学习吗?
不,这群世界级的高手在自觉兴趣之上,发展出一种更加强大而持久的兴趣,去对抗高手之路上世界级的重复和倦怠。这就是人类最高兴趣等级:潜在兴趣,也称为志趣。志趣的秘密不仅在于有感官和认知能力,还加入了更深一层的内在发动机——志向与价值观。
前面提到过,持续投入的乐趣带来知识和能力,而这些能力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乐趣。知识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能够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一个人越是强大,诱惑也就越多,那么到底哪一个乐趣能够真正成为永不能满足的乐趣,带领我们穿越无常的一生?
答案就是:符合你志向与价值观结合的那个。上天给了我们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天赋,却留给我们无数的机会与诱惑。志趣让我们坚定地专心。
严格来说,志趣已经不仅仅是兴趣,那是我们把感官兴趣通过学习变成了能力,通过能力寻找平台获得了价值,而在众多价值中找到自己最有力量的一种的生涯管理技术。
志趣是一个人能在不确定的命运中能跳出的最坚定的舞步。如果一个人能够有这样一个兴趣,无论成败、认同、生死都无法动摇他的乐趣,这是我们养一个兴趣的终极目标。
04
怎样把一个兴趣发展成为能力,甚至职业?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无数的生活实践,我们会对其中的某些比较感兴趣。如果我们在这其中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并寻找到合适的平台,兴趣就能给我们带来价值,那这个兴趣可以成为我们的副业,反之只能称之为爱好。
如果这个副业能够满足我们的职业价值观,比如说社会地位、挑战性、经济回报、家庭平衡、健康等,那它就是我们的理想职业。
有人热爱美食,如果因为热爱美食,就开始研究美食,进而通过写餐厅美食软文赚些外快,或者发展成为了美食评论家,那么这就是职业。所以,什么样的兴趣可以发展为理想的职业呢?就是能够让我们发现自身能力和价值、获得经济上的回报的兴趣。
我曾经问过小北:你是否拥有把烘焙这个兴趣打造成职业的能力?
小北思考良久后摇头,对于我而言,还处于烧钱阶段。
我又问她:那你是否真正地了解过烘焙行家?
没有,我没有了解过。
所以,你看,我们大多数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但很多人不能养大一个兴趣。有的人喜欢跑步,但不能坚持;有的人喜欢演讲,但没有机会上台。
那么,到底如何养大一个兴趣呢?
结合兴趣的三个层级,“养大”一个兴趣,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让自己先沉浸在足够多的感官体验中,获得兴趣的第一步动力。
第二步:在感官兴趣还没有消退时,尽快掌握更多的知识,使其进化到自觉兴趣。
第三步:给自己找一个兑换价值的方式,把这个兴趣和你最感兴趣的价值绑定。
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兴趣就会慢慢固化下来。
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当我们集齐感官、知识和价值兑换机制这三种要素,并不断地“刻意练习”,每个人都能养好自己的一个兴趣。
关于本文:
作者孙瑞希,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中科院心理所在职研究生,NBCC美国咨询师认证管理委员会认证全球职业规划师/全球生涯教练,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国际职业培训师,上海杉树公益基金会大学助成项目导师/教练,瑞希企业管理(长春)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14年职场历练,3年职业生涯咨询实战经验,约1200例一对一生涯咨询案例,用真实的案例告诉你不可不知的职场原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