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电影漫谈简书电影院
《二十二》丨每一次的深情凝视,都是在跟时间赛跑

《二十二》丨每一次的深情凝视,都是在跟时间赛跑

作者: 肆年ForYou | 来源:发表于2017-08-16 10:55 被阅读0次

    “这段历史就如刺眼的正午阳光,你平时不会抬头去看他,但他一直在,无可回避,即便受害者全都离世。”——题记


    1

    再不纪录就来不及了。

    2012 年我开始拍摄纪录短片时,全国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幸存者有 32 人;

    到 2014 年电影完成,已减少到 22 位,这也是片名《二十二》的由来。

    在这部国内首次过审的以慰安妇为题材的纪录电影上映之前,导演郭柯这样回答拍摄的初衷。

    《二十二》海报

    慰安妇,一个在多年里,从未被忘记也很难被真正记住的群体。它是国人往往不愿提起的话题,沉重、心酸,还带着些不堪。

    仅中国,在1932年到1945年间,被日军在二战期间蹂躏的女性人数有20万,占亚洲慰安妇总数的一半以上,不可谓不触目惊心。

    在横亘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的风霜下,曾经老人们犹如风中残烛,渐次熄灭。这段黑暗而野蛮的历史的见证者们,正在一个个离开。

    2017年8月12日晚九点,海南陵水的黄有良老人在家中去世,享年90岁。而这意味着,中国幸存的、被记录在册的慰安妇仅余八位老人。

    从二十万到三十二,从三十二到二十二,从二十二再到八,这确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再不纪录就来不及了”。

    再无人铭记这段往事,它就将如萧萧落叶,被秋风扫入历史的尘埃,从此悄无声息。

    黄有良老人

    几年前,在段瑞秋女士编写的以慰安妇为题材的新书《女殇》的发布会上,军史作家余戈说:

    “70多年前,有一群中国妇女,因为国家贫弱,因为中国的男人没有办法保护她们,而陷入了地狱。今天,她们正在一个个离去,我们却仍然不太了解这段历史。我希望拿到这本书的人,都能好好地读一遍,权当是为她们、为那段历史的送行。”

    这段话同样适用于这部电影,我们能为这些老人们所做的实在太有限了,愿你能走进电影院,只在静穆中目送她们远去。

    林爱连老人

    2

    每当我们提起《二十二》,总是绕不开导演郭柯在2012年所拍摄的纪录短片《三十二》,这也是他与老人们的缘分之始。

    《三十二》全片用43分钟的时长,纪录了一位在抗日战争中沦为“慰安妇”的韦绍兰老人,与她的“中日混血”儿子罗善学现今的生活日常。

    韦绍兰老人与其子罗善学

    在广西桂林荔浦县的一个小村庄里,92 岁高龄的韦绍兰每天依旧要挑水烧柴,靠着每月 30 元的低保度日。

    在日军1944年的一次扫荡中,韦绍兰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女儿,被日军掳去做了慰安妇。

    三个月后,她趁日军的监管放松,设法逃了出来。回到家中的韦绍兰,以为自己逃脱了噩梦,但村里人的闲言冷语、丈夫的心有芥蒂,都让她的余生困扰其中。

    没过多久,她发现自己怀孕了——日本人的种,最终在婆婆的支持下把孩子生了下来,取名罗善学。那年是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的那一年。

    十岁左右,罗善学在和大伯一起放牛时,知道了自己的出身。长辈的孤立,同龄人的嘲笑,让他知道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有碗稀饭就得了”,不能再去要求什么。谈过六门亲事都没成的他,至今未婚。

    郭柯与韦绍兰老人合影,2016

    背负着这样的过去,母子二人在这个小村庄里相依为命。但韦绍兰老人却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带着诸多的痛苦、悲愤去过日子。

    相反的,她“每天6点就起床,一大早就把屋子里里外外打扫一遍,然后洗衣服。吃过早饭后,她会到村子里溜达一圈,她极少跟外人说话。”

    在郭柯导演克制的语言镜头下,你会发现,她就像我们家中的普通老人一样平凡度日,慈祥且安静。

    而当你能够真正了解老人经受过的苦难,这种冰山般的平静下所蕴含的坚韧与乐观,总是令人惊叹。

    韦绍兰说:“这世界这么好,现在我都没想死,这世界红红火火的……”在《三十二》里,老人给我们哼过一段童谣:

    日头出来点点红,照进妹房米海空,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

    出门人笑我也笑,回家人笑我忧愁。人进大门呵呵笑,我进大门眼泪流。

    这段词被写进了纪录电影《二十二》的主题曲,由燕池演唱的《九重山》。而“慰安妇”这座九重大山,早已被韦绍兰甩在了身后。

    短片中,在被问到为什么吃白菜时,老人笑呵呵地说,因为她每个月只拿30块钱的低保,而白菜很便宜:

    “这个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

    可爱的老人们

    3

    人大的副教授宋少鹏曾经检索研究国内媒体对“慰安妇”的报道,发现“慰安妇”在大多时候,只是作为民族压迫的符号出现,他们的个人经历和感受却鲜少被记忆和挖掘——

    “对于面目模糊的受害者,人们往往更不容易生出感情,甚至有可能将受害者与性暴力本身混为一体,觉得肮脏,希望回避。”

    在直面历史的魄力上,我们不如韩国。由7.5万韩国人众筹拍摄的《鬼乡》,根据韩国慰安妇真实经历改编。它自去年2月24日在韩国上映以来,连续17天占据了韩国本土票房冠军的位置。

    《鬼乡》剧照

    而在遭受日军暴行戕害最严重的中国,却总是对这个话题讳莫如深,钱穆先生曾在《国史大纲》中写:

    “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有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唯如此,才不会对“本国以往历史抱有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与古人”。

    张改香老人下葬

    慰安妇的存在,是中国在近现代屈辱历史的缩影,是国人一旦凝视就会被刺痛的伤疤。

    但对于那些靠着韧性、隐忍与坚强,熬过那段阴森可怖的岁月的朴素老人们,我们何妨再多一些温情与敬意呢?

    -END-


    注:《二十二》成都路演时,导演郭柯表示——假如这部电影有盈利,收益部分都将捐赠给相关的慰安妇公益组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二十二》丨每一次的深情凝视,都是在跟时间赛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xi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