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先来说说我与此书的缘分吧。
这本书是从图书馆里借来的,说实话,对于作家洪子诚我并不熟悉,只是因为之前偶然在某位同侪的书单中看到过,想来与我“阅读”的主题有关,而且评分(豆瓣评分8.8)也很高,所以就把它列入了我想读的书单计划中。
一直没有买来看,恰好去图书馆的时候想起来,于是把它借回来,准备读一读它。结果翻开书第一页就令我很惊喜。
一则是作者的故乡也是我的家乡,所以一开始就多了几分亲切感,二是因为作者已有84岁高龄了(1939年出生的),感觉更加亲昵,就如同小时候你坐在院子的门口一群小孩儿围着一位老爷爷,听着他讲他的人生故事一样。这种感觉真的很温暖。
洪爷爷在讲座上发表讲话实际上也是如此,这本书正是洪爷爷(作者,下面我都以爷爷来称呼他)对自己多年来的阅读经历的回想、叙述以及反思。
就像他在序言里所说的:
“寻找一种不过分费心查找资料,不必为说出的话的“正确性”紧张思虑的写作......这回,或许可以将重点略略转移到写作者自身的问题上来,更多地从自己的感受、经验上来选择题材和方法。”
因此,你读它就像是跟一位睿智的长者,在聊那些他与文学的故事那样“岁月静好”!同时也能使人更加明智,但前提是你读懂它进而内化到自己身上,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01 生而为人,要有所求
在序言部分,有一段话很触动到我,就是子诚爷爷感慨了一番自己这些年的经历:
“像我们这些过了六十岁的人,见面会被人称为‘先生’……参加什么研讨会、首发式,按照官职、知名度、年龄大小等因素综合考虑,会被安排在前排或靠近前排的地方就坐。会让先发言。会让先举筷。会让先退席。
然而,除了一些学养深厚、精力旺盛者(这样的人当然不少)外,我们已经在或明或暗地走向衰败。词还是那几个词,句子总是那些句子。内心的喜悦、怨恨、缠绵、悲伤都已十分淡泊。‘回忆’也因为没有鲜活体验的激发而落满灰尘。
许多书,已经没有精力去读。许多路,已经无法去走。也去旅游,却难有这样的期待:‘有许多我从未见过的风景,有我所不曾认识的人在等待着我,那才是岁月赐我的圣餐。’
那些说不出名字的事物已经不能让我们‘疼痛’。面对壮丽的景色我们也会静默,但已分不清是内心的震撼,还是内心的毫无反应。”
读完这段话,我能明显体会到洪爷爷当时那种感叹自己年事已高,对很多事已提不起兴趣的无奈心情。
这也是他为何写这本书的原因。
生而为人,总是有所追求的。不然日子实在过得没意思,一个人活得浑浑噩噩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就像我们读书,不也是为了寻求心灵上的一种慰藉和自身的成长与提升吗?
就像我们写作,不也是为了记录人生路上的所见所闻和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吗?
就像我们学习,不也是为了解锁更多人生技能和提升自我来创造第二曲线吗?
02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记得宋代诗人范仲淹曾在《严先生祠堂记》一文中写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句话是当时他用来赞美严子陵鄙视显贵,为人高洁的气节的。
我想,这句话用在洪爷爷身上也不为过吧!尤其是当你细细品读他在书中所记录的那些年的阅读经历和阅读趣事时,你也会和我一样赞叹不已的。
书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子诚爷爷跟我们分享他的早年阅读史的趣事。
在书里,洪爷爷说他从小读(和听别人读)的最多的就是《圣经》了,对于教义什么的不能理解,记得最清楚的反而是里面的一些故事。
比如神创造世界的经过、亚当夏娃偷吃禁果、洪水和诺亚的方舟、罪恶的所多玛城的毁灭、罗得妻子变为盐柱、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西奈山上的十诫以及有关耶稣言行的记载等。
《圣经》中的许多句子,在我脑子里,比后来读的任何书留下的印象都要深。
这就是经典作品对人的影响之深,特别是小时候的印象更加深刻。
就比如我们小时候经常诵读的那些古诗词,我到现在还背得出来一、二年级一开始学的那些诗词,比如骆宾王的《鹅》,李白的《古朗月行》、《静夜思》,王维的《画》,白居易的《草》(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以及邵雍的《山村咏怀》(数字诗)、杜甫的《绝句》等等,好多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尽管后来不再读它们,但就像是深深刻在脑海里,成为身体里的一部分,如同我们的一日三餐。
就像三毛在她写的《送你一匹马》中写道:“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这本书与其说是洪爷爷的阅读史,不如说是对当代文学的反思录、回忆录。
洪爷爷日常读书与写作书里总共包含了十二篇专题评述性文章(阅读经历)和一些学术经历记录、回想以及2篇谈新诗和2篇访谈录。主要与当代文学紧密相关的人、事和作品,如作家或学者:巴金、契诃夫、丸山升、乐黛云、黄子平、戴锦华等人的回忆及其作品的一些见解;还有一些作品如《郭小川全集》、《鼠疫》、《日瓦戈医生》、《文艺战线两条路线斗争的大事记》、《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90年代学者散文选.导言》以及《牛汉诗文集》等的评述。
虽然我对这些人及作品大多都不太了解,就像是巴金、契诃夫这样熟为人知的作家我也是了解得不够深入,但还是可以从洪爷爷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这些文人及其作品的评述是既真诚又理性的。
说他“真诚”是因为他一直以一种谦卑的态度来治学,对自身也是不断反省,深思的;说他“理性”,是因为对他所知道的作家或作品的阅读评述时毫不隐瞒,直陈观点。
就像他在书中所说那样,“对观念性强、构造的痕迹很明显的作品,有一种拒斥心理”,但他的语气措辞却是不偏激的、多维度又一语中的。
因为这里面涉及与当代文学相关的叙述,由于我对文学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所以读来有些费解,需仔细、重复读它才能懂得多一些,因此对书里洪爷爷对这些文人学者的评述我暂时不做任何见解,只是大概地了解了一番,但我很是喜欢洪爷爷治学的严谨以及谦卑的态度,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很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这也是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03 无用之书,最是有用
读到本书的最后部分时,有段分享关于读书的心情的内容,子诚爷爷是这么说的: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阅读不可避免地具有明确的功利意识,准备考试,进行学术研究,获得实用知识,等等。除此之外,我想我们也可以,而且应该有一种平和的,放松的,不预设过多功利目标的阅读。我将它称为‘邀请’阅读(读者对书的‘邀请’)这种阅读有时候会带给你意料不到的发现和心境。”
我想,子诚爷爷讲这段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想告诉我们,要好好享受“阅读”本身,就像梁文道先生所说的:“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我想,我现在也是在这条路上体会着这样的美吧!
一直以来,我们从小到大的经历,告诉我们读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长大之后又为了适应社会,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不得不去读一些实用类的工具书,很少看“无用”之书。
后来我慢慢地改了,也学会了读一些务实的书,兼顾务虚的书了。想来我读书的乐趣也是因此体会到的吧,慢慢地喜欢上了阅读,爱上了阅读,也逐渐养成了保持阅读的习惯,我想这就是读一些“无用”之书的魔力所在吧!
所以,如果条件允许,请从现在开始,慢慢地调整一下,学会务实务虚相结合,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和需求来就行。
爱上读书吧,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愿你也喜欢读书。
洪子诚《我的阅读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