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老子》(七)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老子》(七)

作者: 赤松在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19-10-24 15:18 被阅读0次

    来自沉墨国学经典诵读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解读

    聪明和智巧伤害自然,所以弃绝它人民反而得到百倍的益处。

    仁和义束缚天性,所以弃绝它人民反而能恢复孝慈的天性。

    机巧和货利,能使人产生盗心,所以弃绝了它盗贼自然就绝迹。

    这三者都是巧饰的,不足以治理天下。

    所以要弃绝它们,而使人有所专属;这便是外在的表现纯真,内在保持质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知识是一切忧愁烦恼的根源。弃绝一切知识,就不会再有忧愁烦恼。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ē),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dùn)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lěi)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sì)母。

    解读

    恭敬的应声“是”,和愤怒的应声“哼”,相差究竟有多少?

    世人所说的“善” ,和大家公认的“恶”,究竟相差在哪里?

    这没有一定的准则,不过我也不能独断独行,显露锋芒,遭人嫉妒。

    应该存着别人害怕,我也害怕的心理。

    因为宇宙的道理本是广大无边的,很难完全显示给别人知道,最好的方法就是与人和光同尘,以减少自己的过错。

    我的存心和世人大不相同。

    比方说:世人快快乐的样子,好像参加丰盛的筵席,又像在春天登台远眺。

    唯独我淡泊恬养,心中没有一点情欲,就像不知嬉笑的婴孩:又是那样的懒散,好像无家可归的游子似的。

    世人自得自满,似乎有用不尽的才智和能力;唯有我好像匮乏不足的样子。

    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是那样的混沌。

    世人都光耀自炫,唯独我昏昏昧昧的样子;世人都清楚精明,唯独我无所识别的样子。

    世人好像皆有所用,皆有所为,唯独我愚钝而且鄙陋。

    世人都竞逐浮华,崇尚文饰,唯有我与众不同,见素抱朴。

    为什么我会这样呢?实在是因为我太看重内心的生活,抱住人生的本源,一心以得道为贵啊!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解读

    大德之人,他一切言语举动的情态,都是随着道而转移。

    道是什么样子呢?道这样东西,是恍恍惚惚的,说无又有,说实又虚,既看不清又摸不到。

    可是,在这恍惚之中,它又具备了宇宙的形象。在这恍惚之中,它又涵盖了天地万物。

    它是那么深远而幽昧,可是其中却具有一切生命物质的原理与原质。

    这原理与原质是非常的真实可信的。

    从古迄今,道一直存在,它的名字永远不能消去,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因它一直在从事创造万物的活动。

    我怎样知道万物本始的情形呢?就是从“道”认识的!

    ——本篇解读来自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诵读音频请关注沉墨国学经典诵读公众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华传统经典诵读|《老子》(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rfd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