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半歌》
[清] 李密庵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开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https://img.haomeiwen.com/i18472949/ee028877223da44b.jpeg)
或许真是有 “合眼缘” 这回事,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半念到心里去了,虽然未知天命,但何尝不是个人际遇、个人修为的理想状态呢。
《半半歌》句句含“半”,文笔流畅,语言显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事物都有一定的量度,达不到这个度就是“不及”,超过这个度就是“过”,有个词叫 “过犹不及”。
略表一下个人愚见,这个 “半” 是个抽象概念,不能用数据去量化,因形势而变,是一个此消彼长、运动中取得平衡的过程,故不能一概而论,不能教条主义。体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一个 “半” 字涵盖了多少哲理,一个 “半” 字哲思永存,妙不可言!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这是对为人处世,乃至人生意义的思考。俯仰天地,无愧为人!整首诗体现了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的思想。原话出处:
《周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进一步演化为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福祸相依”,“物极必反” 等等。
其理论依据是——万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周期性规律。太极生两仪,为天地或阴阳,由此生万物。因此万物都含有阴阳对立统一的两面。即都含有肯定或否定两种因素。从而决定了事物发展有两种趋势:或肯定自身,继续量的发展;或否定自身,向对立面转化。
比如,我们都知道 “花开半时偏妍”,但是花总会向 “全开——凋谢” 的方向发展,不可能只停留在 “花开半时”,不随人的心转移,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应规律,欣赏最美的半开状态,也要接受花落化春泥。
《半半歌》以优美的诗歌形式向人们阐述易学的思想,让人在美的享受之余领略到中国哲学的魅力。
在这一半天一半地之间生活着的人如果能懂得这 “半半” 的哲理,并能身体力行,那是太难得了,真正做到有几人?古今多少事,开窍能有多少。悟到或许不难,做到太难。
![](https://img.haomeiwen.com/i18472949/2ecb86c1df32118d.jpeg)
关于 “半半” 的诗,流传的还有其他作品。例如:明代诗人梅鼎祚曾作过一首诗,全诗虽然仅有四句二十四字,诗人却连用八个 “半” 字,把一幅半隐半现、烟雨迷蒙的江南水乡春景图描绘得维妙维肖。该诗是这样写的:
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
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
湖南长沙岳麓山爱晚亭至麓山寺之间的山道旁有一座六方形单檐凉亭,名曰 “半山亭”,是游人上山途中驻足憩息之所。但在很早以前,此地原为半云庵之所在,是麓山寺里的僧人们上下山必经之处。传说当时麓山寺里有一烧火僧颇通诗韵,他曾以 “半” 字为题,赋诗一首。诗曰:
半山半庵号半云,半亩半地半崎嵌。
半山茅块半山石,半壁晴天半壁阴。
半酒半诗堪避俗,半仙半佛好修心。
半间房舍半分云,半听松声半听琴。
这首诗对仗工整,八句诗连用十八个 “半” 字,而且用得自然流畅,气韵贯通,毫无诘屈聱牙之弊,堪称佳作。难怪当年麓山寺的住持一听到此诗便赞叹不已,并立即收该僧人为衣钵弟子,授以佛经,令其日夜持诵,不必再去烧火做饭了。
现在,半云庵虽已久圮,但这位僧人所作的这首 “半” 字诗却一直流传至今,给名山古亭平添许多趣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