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的三原色

作者: 舒文shuwen | 来源:发表于2020-08-18 15:50 被阅读0次

    曾几何时大家都在想,要自己慢下脚步,等等自己的灵魂。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冬春,人被“关”了起来,目光从大千世界,收回到自己的身边,眼睛向内,关照自己的灵魂、检视心灵世界。写出这些关照和检视,当然是饱含着真切情感的文字,或从身边的亲情说开去,或从家乡的风景引人入胜,或从疫情本身有感而发,但每篇文章背后都是不一样的灵魂,文如其人,文如其心。

    看了很多这样的文章,特别是自己身边熟悉的亲人朋友所写,睹“文”思人,突然有一种感受越来越清晰。那些现实生活中积极乐观、充满正能量的人,在文章中看到的都是幸福的回忆,哪怕写的其实是苦难;而那些自带忧郁气质的人,文中总是苦哈哈的背景。虽然两种人、两类文都十分真实,但给人的感受却不一样。看来,不仅仅是宏大叙事的国家和民族该认真对待自己的历史和现在,微小如你我,也应该有看待自己过去和当下的正确视角,这便是幸福的底色。诸多底色构成中,如何对待童年、苦难和家人显得格外重要,恰如那“红蓝黄”的三原色。

    童年该是红色,如一轮红日,足以让一生灿烂。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其实这句话也不一定对,关键是怎么看待自己的童年,让哪些记忆积淀为人生的底色,这很重要。最近看了文武兄的《小城故事》,其中描写兄妹俩考试得100分以后,父母都会奖励他们俩共吃一碗馄饨,而父母远远站在边上看着他们吃的情境,久久不能忘怀。这里分明饱含着艰辛,而他记下的却是“热气腾腾馄饨担旁,俩个兄友妹恭的矮子坐在那埋头吃着渴望已久的馄饨,一对恩爱和睦的夫妻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正如他自己说的“这样的印记似一张照片也如一组雕塑。虽已历经久远,却崭新明亮,虽悄无声息,却温馨暖心”。我想,这份爱一定照耀着他的人生。

    苦难该是蓝色,就像如练寒潭,清澈蔚蓝,宁静深幽。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也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向前。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度,日子越来越好,那么相对于今天,我们的童年或多或少都有个“苦”字,当然有些衔玉而生、“何不食肉糜”的除外。那么如何看待这些“苦”,便构成了不同的人生底色。12年前从贵州大山那个背着自己的疯娘上大学的刘秀祥,4岁丧父、母亲没能承受打击,患上间歇性精神病,哥哥姐姐相继离家出走,这样的童年用“苦难”两个字远远无法承载。但在他的眼光所及之处,一定寻找着光明,虽然周边都是黑暗。“当你抱怨没有鞋穿时,你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这样的文字就成了他暗无天日的日子里的那道光。学成之后,他拒绝了很多别人梦寐以求的邀请,带着疯娘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师。他说“要用自己的经历,激励那些孩子们,自己的困难重重中都可以做到,他们更加可以”。他沉淀了苦难,厚重了自己,还用善良温柔了整个世界!

    家该是暖黄色,就如深夜等你归来的一灯如豆,温馨而亲切。我们可以选择生活和工作,但无法选择自己的家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家人,也是我们幸福人生不得不关注的底色。我记得在看曾国藩家书里面,有这样一段记录让我印象深刻,曾国藩的弟弟有段时间在他家读书学习,但突然有一天提出要回老家湖南,无论曾国藩怎么劝都不愿意继续留下来,无赖之下曾国藩只能让弟弟回家。但在弟弟出发后,连续发了几封信,反复解释弟弟自己要回去,不是在他家待不下去,不让家里老人担心他们兄弟不和。这样的细心值得体悟。其实,家人之间的亲情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古人以“亲亲”作为为人处世的初心,守护好这份初心至关重要。

    论语里面有句话“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切切偲偲是交流讨论、思想碰撞,怡怡指的是和睦亲密。初一看,不太明白,仔细一想才觉得孔子真的是深谙世事。朋友可以切磋,哪怕万一伤了和气,也能掰扯清楚。而兄弟是亲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一辈子,就不可能改变。如果兄弟之间伤了和气,不仅日后无法面对,也会让父母忧心,伤及了“孝悌”的根本。人无完人,面对家人的缺点只要不违反道德和法律底线,更多从宽容的角度去看待、去包容,如果选择一味地指责,那只能说非蠢即坏。“清官难断家务事”,换句话说都分清清楚楚了,还能是一家人嘛?我想,这样的思想和认识也该成为幸福的底色。

    人生如修行,无非是净和静,净是执着,想三想四容易不三不四,静是认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记得努力,也记得随缘。师父说:有个人烧开水,烧到一半时,发现柴不够了怎么办?有人说赶紧去找,有人说去借、去买。师父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既然人的精力有限,不如“倒掉一些水”,多去关注自己该用心的人和事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幸福人生的三原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rlk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