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唱反调的黑帽子
谈学习与教育——填鸭式、启发式

谈学习与教育——填鸭式、启发式

作者: 聆歌 | 来源:发表于2014-01-07 00:53 被阅读3521次

    这些年来,填鸭式教育一直广受诟病,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失败的典型代表,而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启发式教育则被奉为圭臬,大加褒奖。甚至很多人公开发表言论,说填鸭式教育就是中国教育落后的明证,而自己就是被填鸭式教育毒害的其中之一。

    我在这说一个比较容易遭人骂的观点:说自己被填鸭式教育荼毒的那些人们,就算让他们接受所谓“先进”代表的启发式教育,也不会有什么出息的

    一个人成才与否,不能说与教育完全无关,但是教育却从来不是关键性因素。

    就像在网上疯传的某篇讲有关哈佛的日志,我们暂且不去管它的内容到底是真是假,如果你能做到里面讲述的那些事情,即使你不在哈佛你也会有一番作为。如果内容是真实的,那么我相信,不是哈佛成就了这些人,而是这些人成就了哈佛

    就像中国很多地方一样,父母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进所谓的名校,然后期待孩子将来出人头地,然而反过来想一想,这些孩子考取了那么高的分数进入了这个学校,说明在此之前他的学习就很好,而进入一个新的学校,其实只要延续过去的好的学习习惯,继续优秀下去也是理所当然的。

    人们都知道在大陆,清华北大好,每年考入清华北大的都是各个地区优中选优选出来的。这些学生如果进入其他学校成绩就会差了么?如果成绩差的学生进入清华北大成绩就一定会好么?

    我们当然得承认,好的环境对学习是有推进作用的,但是其作用也仅止于推动罢了,成不了决定性的因素。不然,那么多的民间高手从何而来,那么多名校废柴又是何道理?

    说完了这些题外话,我们回到我们的正题,启发式教育真的就天生就比填鸭式教育好么?难道他就没有缺点?填鸭式教育就没什么优点么?其实,也不尽然。

    说到底,究竟什么是填鸭式教育,什么是启发式教育呢?我们来借鉴一个百度来的答案:

    填鸭式教育是苏联一位教育家凯洛夫发明的,他发明这种教育后就被苏联人民唾弃,当时中国没有完善的教育体系,结果捡了人家失败的发明(中国人当时比较保守)。在中国全部都是这种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给了文章,就死背,全都不明白意思。“反正完成任务就得了”学生如实说。
    与之相对的是启发式教育。相对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方式当然是启发的好。在教育界有一句话:“我听,我忘记;我看,有印象;我做,我记住。”填鸭式教育前两项都占全了,就是没有“做”这一环节。而启发式教育就充分考虑到了做的重要性。

    给了文章,就死背,这种事严格来说并不是这位苏联的“凯洛夫”发明的,因为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中,就有很多都是这样背诵出来的。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就有“帖经”一项,其方法类似于现在的考试中的填空题,将儒家经典中的字句掩住其中一部分,让考生凭记忆将其补充完整。可以说,这所谓的填鸭式教育在苏联这个国家尚不存在的时候就已经在中国早已流传上千年。

    古代中国对幼儿的启蒙教育就是从背诵开始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这些幼儿启蒙教育在最开始让孩子接触的时候,并没有给孩子们讲清楚其到底是什么意思,甚至之后的“四书五经”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也都只是背诵而不讲解意思。

    也因此,儒家教育也被当代很多人认为是愚昧落后的。但是,背诵真的就没有用么?

    让我们回想过去我们记忆中最清晰的那部分,恐怕还是儿时记忆的“鹅鹅鹅”,还是“床前明月光”,这些东西你不需要怎么动脑子,只需要起一个头,后面的内容就会想打开了水管的水一样倾泻而出。

    类似的例子还有记歌词,一首熟悉的歌的歌词是什么你很难记住,但是只要开始唱,却很容易能够唱下去,一次次的听,一次次的跟着唱,让这所有的事情都变成了一种本能反应,一种不需要思考的本能反应,只要开始就很容易接下去。不知道你是否有这种感觉,每次唱完上一句,下一句的词就自动出现在脑子里,而在此之前,下一句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有人说,填鸭式教育教出来的知识容易忘,考完试就忘了,其实忘了的都是没记住的,真正记住的,并且能一辈子不忘的,多半还是儿时填鸭填进去的。

    以上事例在科学上也是得到验证的,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对这类事情都有所论证。

    除了语文还有数学,在数学上,背诵同样很重要,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同时期背诵的乘法口诀表。小学低年级阶段没有人会告诉你乘法口诀表是怎么来的,你只需要背诵就可以了,随着年龄的提升,慢慢的自己也就明白了乘法到底是怎么回事,乘法口诀表自然也就不再是问题了。到如今,乘法口诀可以说是每个人都必会的,谁会说,当初背诵这个东西没用呢?

    再往下说,每个字你都要记,学英语要记单词记字母,学汉语要汉字记偏旁部首,学日语也要学假名,如果这些不会,后面的一切东西都是虚妄。

    可以说,记忆是一切的基础,而一次又一次的练习则是加固记忆最好的工具,这个时候,再好的启发也不如背诵十遍效果来的好。

    从科学上来说,按照《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人在儿童时期,感性思维发达,而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欠缺,所以这个时候最适合的就是大量的背诵,记忆,而不是思考。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量的枯燥的记忆会使人产生厌倦的情绪。目前中国出现大量的学生在高考过后感觉终于松了一口气,开始肆意玩乐,对学习失去动力的情况普遍存在,这方面的弊端值得我们重视。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正确看待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是由极少数人来推动的,比如计算机芯片的研究工作,只需要相对于地球总人口而言极小比例的人来负责研究就够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包括各国首脑在内,对于生产出来的电子产品只要做到会用就好。

    欧洲有句话叫“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现在我们可以说,让科学归于科学家就好。我们普通人只需要掌握足够的技能。就像一个司机不需要会造一辆车,只需要记住驾驶方法和交通规则。

    要知道,教育不是想,而且也不能,把每个人都变成能够改变世界的伟人。教育只需要选拔出能够有资质改变世界的人才,给予更多的助力,然后帮助大多数人不被这个世界抛弃,使其能够在这个社会存活。

    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填鸭式教育是完全足够的,但是显然,人们并不满足于此。

    也由此催生出了更加“高级”的启发式教育

    说起启发式教育,其最大的优越性便是对逻辑思维的培养,其次便是寓教于乐,减少厌学情绪的滋生。

    但是也因此缺少了填鸭式教育所能给予的坚实基础。启发式的教育方式将大量时间精力放在引导上,对基础的背诵,记忆,练习这些枯燥的东西进行的力度严重不足。

    也因此,现在有报道指出,在美国,因为其教育体制的原因,美国的学生在理科的学习上落后于亚洲的同类学生。

    众所周知,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在内的理科是一门需要极强理解力的学科,然而在这样一门注重理解的学科中,以启发式教育为主的美国学生成绩居然被以填鸭式教育著称的亚洲学生超越了,是否有些不可思议?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想学好一个学科,仅仅是理解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足够的练习,对于理科来说,做题,训练,还是相当重要的。

    也许有人提出反例,说既然如此,为什么得诺贝尔奖的很少有亚洲人,即使有也大多是文学之类的奖项,而很少有物理化学奖。

    但是我想,这并不能将填鸭式教育的重要性证伪,反而催生出另一个新的命题,那就是:成功需要填鸭式教育和启发式教育的齐头并进,双管齐下。

    我们一起都学过一个故事,是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其大致内容如下:

    达芬奇在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画画,于是父亲就把他送到欧洲的艺术中心佛罗伦萨,拜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费罗基俄为师。
    费罗基俄是个非常严格的老师,学习的第一天,他让达芬奇画蛋。让他横着画,竖着画,正面画,反面画。
    达芬奇画了一天就厌倦了,但是老师却一直让他画蛋,画了一天又一天。
    达芬奇想:画蛋有什么技巧呢?于是向老师提出了疑问。
    费罗基俄回答说:“要做一个伟大的画家,就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画蛋就是锻炼你的基本功啊。你看,1000个蛋中没有两个蛋是完全一样的。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它的形态也不一样。通过画蛋,你就能提高你的观察能力,就能发现每个蛋之间的微小的差别,就能锻炼你的手眼的协调,做到得心应手。”
    达·芬奇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更加认真地学习画蛋,天天对着蛋画,努力将各种绘画技巧融于其中。
    3年以后,达·芬奇的手仿佛有了感觉,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像什么。

    类似的故事中国也有很多,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纪昌的“不射之射”的故事,唐朝李白的“铁杵磨成针”的故事,都是讲成才需要大量的枯燥的练习。这一点,仅仅通过理解,启发没有实际操作离成功还很遥远。

    但是仅仅有练习就够了么?当然是不够的,达芬奇不光在画,不光在练习基本功,还有观察,如果没有观察,思考,不能注意到鸡蛋之间的细微差别,显然也没办法画出一幅好的画作,而足够观察思考却没有练习,不能够做到得心应手,画出来与心里想的不一样,他的画自然也不会画什么像什么。

    同样的道理也蕴含在《不射之射》的故事中,如果没有练习射箭,射的不会准,如果没有观察,射的不会中。

    回到之前的话题,为什么欧美各国有很多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等奖项的获得者,暂且不谈这个奖项是否公平,是否对亚洲人有歧视,仅以受到的教育论,这些科学家在学生时代受到的教育就是启发式教育,注重理解,以及发散思维。而在其长期的研究工作中,也对其课题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实验,这些论证实验对于一般人来说也是极为枯燥的,而这些科学家坚持了下来,这和达芬奇坚持画画,和纪昌坚持射箭本质上来说,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在长期以来的研究工作中,科学家们既做到了思维的发散,逻辑的理解,又做到了长期坚持枯燥的训练,而中国的学生在一种启发式教育欠缺的教育体制下,虽然有了足够的训练,但是思维拓展的不足还是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学生的研究能力,而厌学情绪的滋生也淘汰掉相当一批在智力上有潜力的人。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中国,乃至亚洲的学生通过其各自的方式,自行补足了其短板,也因此中国的科研能力并不比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弱太多,但是仍有其他方面的限制,这些限制与教育无关,本文不谈。

    由此来看,似乎中国一直以来对启发式教育的投入都有所不足,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在这方面尤其积弱已久。事实是否确实如此呢?

    在中国儒家教育的第一经典《论语》的第二篇《为政》中,有一句孔子的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果说学是各种练习,那么思就是在练习的过程中的思考,就是理解,可以说,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对教育的理解比之现在很多教育界人士对教育的理解都要透彻的多。

    而同时期的道家始祖老子则推崇太极阴阳平衡之道,如果将道家的阴阳思想运用在学习和教育上,说思考理解是阳,那么学习背诵就是阴,儒家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道家谈“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极阳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说,启发式教育,和填鸭式教育并不是对立的两端,反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存在,缺少哪一种,都会对人才的塑造带来损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学习与教育——填鸭式、启发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rsc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