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年俗之腊八节

作者: 虞訸 | 来源:发表于2020-02-03 15:17 被阅读0次

    一跌腊月,这年的味儿就浓了,尤其是这腊八粥一喝,杨树沟的婆娘们就迷糊了,蒸、炸、煎、烤,熏、腌、卤、炖,就开始准备这新年的各种吃食了。

    “腊八腊,墙头上蹲个腊娃娃,手脚伸者要杷杷,阿奶过去舀给一勺粑”,这可是家乡老人们教给孩子们关于过年的第一则童谣了。

    关于腊八的由来,还得先从“腊日”说起。

    《风俗通》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此时,正是北方冬季,各种禽兽经过一年的生长,膘肥毛美,歇冬的农人猎之用于祭祀,用之当时。但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说文》中记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也由此可见,之所以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也是源于有此“腊祭之日”了。可是家乡的先辈关于这些可能未曾查考,也是辈辈相沿称为腊月了。但是在家乡,腊八这一天的“祭祀”活动也由“田猎取兽祭先祖”改而为之家家熬一锅腊八粥了。家家墙头上的腊娃娃可就成了首先要享用这粥的“神”或是“仙”了。这么多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个“腊娃娃”是何来头,何方神圣,怎么就要坐在墙头上先享用这一口腊八粥呢?其实呀在内蒙、山西一带农村就有在腊八前一日“打腊人”的习俗,这腊人是用冰块雕刻而成,或大或小,家家房前屋后、墙头圈门都可,当然其中也有各种传说,主要便是取驱灾防祸之意。家乡过去曾长期由蒙古鞑子统治,想来也就遗留有这样的传统。只是年代久远,家乡人早不打腊人了,只是这远古的传说还在口耳相传。虽然不打腊人,可是家乡还有“冻腊八冰”的习惯。正是“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日子,一夜之间露天的水就会冻彻。腊七晚,舀一碗水平置于院中,等待结冰。腊八一早,喝腊八粥前碗中冰已结实。家中老人可是据此预判来年农事的,这一年的旱涝丰歉都写在那冻出的各种冻形上。先是看冰面上,那隆起的方位,预示来年这个方位便为吉方。其次是看冰疙瘩里,里面都是麦穗儿状,来年就能吃白面饭了,反之这腊八粥都不好喝了。

    家乡历来缺水,以前更缺。于是一上冬,尤其是进了腊月,天寒地冻的,家家就便套上马车去十里之外的泉里拉冰,以备一个正月的人吃畜饮。

    当然,这看完冰,就该喝腊八粥了。

    为什么要喝腊八粥呢?关于这一点,老人们讲的最多的便是释迦牟尼的故事。传说,腊月初八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在他得道成佛之前,为了求得人生真谛曾走遍名川大山。有一天,他走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因长途跋涉,饥饿难忍的他昏倒在地。这时,一位牧羊女赶来,把自己带的杂粮干果剩饭用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的喂他,最后把他救活了。后来,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佛门弟子每逢这天按照牧羊女熬粥投料的比例,程序如法炮制,熬成粥施舍给人们,最后由佛门善事扩展为民家习俗。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从清人李福的《腊八粥》一诗中就可看出,关于腊八粥的来历传说在全国都是一样的。只是这腊八粥在各地的做法却是不一样的,最负盛名者当数皇城根里老北京城里的腊八粥了。那就唤做七宝五味粥,其传统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如红豆、绿豆、黄豆、黑豆、芸豆等)。只是这家乡的腊八粥却有着更接底气的名字----“灰豆子”, 它就是用当地特产的蓬灰与豌豆,加上红枣,白糖一起熬煮成的,糊糊敦敦,浓稠绵密。不过现在能熬这么一锅软绵暖糯的灰豆子的老手艺估计是失传了,即便是有也熬不出那浓浓的家乡味了。

    喝完了腊八粥,这过年的节奏可就加快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乡年俗之腊八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rvh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