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声辞旧岁,锣鼓阵阵迎新年,又是一年春节时。
春节历史悠久,从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演变而。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或多或少有了新变化。
年俗,往往在乡镇更完好地留存。
节日,不仅点亮了平凡的日子,也提醒我们守住对生活的热爱。
一、除夕
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即为“除夕”,是整个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日子之一。
这一天既要为旧年的终结画上圆满的句号,又要为新的一年到来做各种祝福和祈祷仪式。
每每回忆起过往除夕当天,许多珍贵的回忆,涌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难忘记,也不想忘怀。
小时候很盼望过年,因为有地道的家乡零食,油果、麻爪、糖环、炒米(米糕)等,还有对穿新衣服和吃肉的渴望。
那时,对吃肉的渴望远胜过其它。
在物质匮乏的农村,家里养的猪、鸡和鸭,平常是舍不得吃的。因为是我们三姐妹的学费和生活费来源,只有过年过节时,打打牙祭。
记得年三十这一天,我们全家都会早起干活。
天还未亮,大人就开始煮水杀鸡宰鸭;姐姐负责洗衣服;我和妹妹一起负责贴春联、打扫卫生。
家里一派忙碌又热闹的景象。
二、祭天酒
家里杀鸡通常是两只,一只阉鸡,一只公鸡(祭天酒贡品),宰杀好后一起下锅水煮。
约四十分钟后,半锅鸡汤还未添加佐料,香气早已四溢,离厨房较远的地方都能闻的到。
煮熟后的鸡先捞起来,然后淘洗过的米倒入锅,搭配芹菜,小火煮上数小时,最后熬成清甜又美味的粥。
待贴好春联,吃完早餐,开启“祭天酒”仪式。
门前摆一张小桌子,用盘子装好贡品:一只公鸡、一块猪肉、一块豆腐、一把小刀,然后三杯酒斟上三轮,点燃香烛,一家人恭敬地站成排,祈祷天地庇佑吉祥话语,最后待鞭炮放完,祭天酒仪式也结束了。
三、换水盅
“换水盅”是村里最隆重,最多人参与的传统年俗之一。
全村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通常男性居多,是一种祭祖的方式。
所谓的“换水盅”,就是每年农历年三十晚,在吃年夜饭前,由村里的长者带领组成的换水盅团队,为侍奉在祠堂里的镇村之宝“水盅”换上河里的水。
其寓意为祈福新的一年,添丁兴旺、风调雨顺、平安幸福等。
换水盅团队,相约好时间,敲锣打鼓排成长队,捎上鞭炮,一起走向祠堂。
待人到齐了,伴随着锣鼓声、鞭炮声、点燃香烛、三杯酒斟上三轮,开启“换水盅”的仪式。
“换水盅”是由前一年生了儿子的家庭(俗称‘灯酒公’)来换。
在一年里第一个出生的男孩叫“头灯”排在第一个位置,其余是按照出生日期顺序排列。
从祠堂内取下的水盅,排好队一同前往离祠堂最近的河,清洗水盅,换上新水,供奉在祠堂前,换水盅的仪式完毕。
待年初九“接花灯”,挂在祠堂。
四、年夜饭
忙忙碌碌又一天、又一年。年夜饭比平时晚餐都要早,五点左右开始。
贪吃是小孩子的天性,当丰盛的饭菜摆满桌时,多想大快朵颐。
记得年夜饭前,父亲的叮嘱,碗筷要多备一套,并先夹几块肉放碗里,留出一个空位来。
起初不明白为什么,长大些了才知道,原来是追忆逝去的祖父。
源于父母的教诲,有关于吃饭的良好品行,是从年夜饭开始养成的。
用父母的意思来说,又长大一岁了,应该要比以往更听话懂事。
我们三姐妹都乖乖遵从,比如:长辈或客人没动筷子前,就不能先动;不许拿筷子、勺子敲碗;不许吃饭咬着筷子;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等等。
年夜饭后,祖母、父母则会给我们三姐妹派“压岁钱”,顺便捎上祝福语:健健康康,学习进步。
五、守岁
晚上要守岁,家里的每个房间都整夜灯火通明,俗称“点岁火”。同时牛栏、猪舍也会点上。
当困意袭来时,母亲会端出准备好的糖果、瓜子、花生、水果,一家人围坐,边吃边话家常。
盼到正月初一(即零时),家家户户将大门打开,齐放鞭炮、烟花,辞去旧岁,迎接新春。
岁序更替,一年又一年。如今长大了,家乡的年俗还在延续,现在对春节最大的盼望是:团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