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麦客

作者: 泰山寒梅 | 来源:发表于2020-05-02 09:41 被阅读0次

    土地承包到户初期,每到夏收之际,有一些特困地区的精壮劳动力成群结队,走出山区,来到关中平原,专门替人收割小麦而获取一定的报酬,这类群体就是麦客。

    麦客大多来自商洛,葛牌等贫困山区。这些地方的人都朴实善良,吃苦耐劳。

    关中地区相对来说,生活条件要优越一些,土地肥沃,粮食种植面积较大。平时在外打工也挣了点钱,一方面,这里的本地人不愿在烈日下出力流汗,受不了那个苦。另一方面,请两三个麦客,所有的麦田,一天就割完了。抓紧时间,三下五除二,赶紧结束夏收,早日出外打工挣钱。几天时间就挣回了雇麦客的花销了。

    麦客比本地人的割麦效率要高许多。本地人中午嫌热不愿背那毒辣辣的大太阳,只是早上和下午凉快的时候才去地里割麦。每人一天最多割一亩来地就累得腰酸背疼,直不起腰了。而麦客恰恰相反,凉快的时候,不急着出工,而是吃饭,磨镰刀,作足充分的准备工作。日升三竿,才到地里去干活。对于他们来说,气温最高的正端午时,才是最佳的割麦时间。这时的麦杆酥脆,割起来毫不费力。这时天热确实是热,隔一段时间,汗水就像条条蚯蚓从脸上住下蠕动,痒痒地。有时还辣得人睁不开眼睛。只得从脖子上取下毛巾,擦一把汗水。一个麦客一天用踢镰子割麦二丶三亩地。一天下来能挣个四丶五十块钱。这在当时可算是挺丰厚的收入,这正是他们选择干这一行的真正动力。不过也就是夏收这一段时间,他们用苦力挣到全年最高的工资。

    人们都咂咂称赞麦客的速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雇主供足茶水自不必说,也会用好茶饭招待麦客。

    麦客一旦上套,就是一大响午。割麦是消耗体力的活,中途难免会感到饥渴。雇主在劳动中途,会提个小竹笼,里边放上新烙的锅盔牙子或白大白大的杠子蒸馍,再放一碗油泼辣子蒜水水,上面盖上新羊肚毛巾。另一只手再提一个电壶水,拿着纸杯向地里走来。这就是雇主给麦客送贴晌来了。让麦客垫垫肚子,打打尖。

    雇主招待麦客的茶饭也尽量拣那些特色饭,煎饼,凉皮,凉面。有的人爱好,又经济宽展的人家,还会炒几个菜,提一捆啤酒,犒劳一下麦客。毕竟出门人,下苦人,多不容易啊。雇主和麦客互相体贴,互相信任。地亩不用丈量,雇主说多少就是多少。很少有人会谎报少报地亩数,坑下苦人会被村里人看不老,背后还会被人戳脊梁骨,永远都抬不起头的。有的雇主和麦客聊上了感情,结下了友谊,临别时依依不舍。并约定来年再来帮忙。

    社会在不断进步,高端的机械化取代了人的劳动。麦客这一行当也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他们现在也许一定都过上了好日子,不再需要出那么大的力,流那么多的汗水了,因为我们都赶上了这么好的一个时代。

    尽管现在我们都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但我们仍然不会忘记,在某一段历史时期,那些任劳忍怨,无怨无悔的人们,那些曾经被我们称作"麦客“的人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记忆中的麦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rwc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