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点,妈妈下班回家,姥姥已经把饭菜都摆好桌。妈妈开心地坐下,却发现对面的孩子一脸的不高兴,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妈妈:咦,这是咋啦?
孩子:饭菜太烫了也!
妈妈:那你就去先写会儿作业,一会儿凉了我叫你。
孩子一边巴拉着饭,一边嘟呶:我6:45就下课了,姥姥也不做饭,非等我7:30出来了才开始做,把我的计划都打乱了!本来我就这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现在都8点了,还这么烫……越说越生气。
妈妈:你可以把这个时间先去干别的也不影响嘛。姥姥给咱们做饭已经非常不错了,咱们要感恩,不要这么挑三拣四的。
孩子已经怒目对视了:行了行了,你别说了。说完饭也不吃了,直接回屋……
关键对话,不是只出现在高级别的商务谈判、公司办公会议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出现关键对话。当双方出现不同观点、或者已经带有明显情绪,再或者谈话的结果会导致巨大危险时,我们认为关键对话就出现了,比如开场的小故事。
孩子觉得姥姥不珍惜他的时间,妈妈觉得孩子不感恩,孩子觉得妈妈不理解他,妈妈觉得孩子小题大做……这样的对话注定是不欢而散,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关键对话出现的频率会越来越高。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去化解呢?
1 每次开始谈话前,先问自己这次谈话的目标是什么?
好多的谈话是带着一颗爱心开始,却以谩骂为终,主要的原因是谈着谈着就跑偏了。孩子不是编好程序的机器,不是每一次都会按照家长设想的路径去走,当出现偏差时,家长立即会以为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熊孩子,翅膀硬了哈!立马把谈话的初心抛到九霄云外,发泄完了又后悔。
记住,唯一能直接控制的人只有你自己,不要试图用自己的想法去强暴别人。每一次的谈话,自始至终,都要警惕,是否偏离了初心的跑道。
2 确保谈话的氛围是安全和谐的,双方是可以敞开心扉的。
我们回想一下,比如在工作中,当领导发表的观点有明显的漏洞时,我们的反应。你是敢于站出来,据理力争呢?还是明哲保身,选择沉默?当看到孩子的问题,你是开口批评呢,还是得过且过?
不论是哪一种,都不是有效促进彼此交谈的良好氛围。营造安全氛围,是达成一致的关键。
时刻观察对话是否上升到了关键对话
时刻观察对方是否陷入“沉默”或“暴力”的傻瓜式选择
如果是,先暂停,可以先道歉或者对比法澄清误会,进而构造双方的共同目标
仍以开头的故事为例:
当发现孩子明显有情绪时,立马警惕现在已经进入关键对话
先表达同理心:姥姥做饭晚,让你本来规划好的计划都被打乱了,所以你有些懊恼是吗?
对比法:妈妈不会觉得你今晚完成的晚了就不好,相反,对你这么在意时间管理而高兴,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没人监督管你的情况下。
构建共同目标:今天已经这样了,咱们再生气也于事无补了,你觉得咱们可以怎么做,可以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的怒气也化解了,还明白了遇事发脾气不是本事,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3 不要让自己成为情绪的奴隶
莎士比亚曾说过:世事本无好坏,皆因思想使然。
过年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发现停电了。阿芳的妈妈勃然大怒。阿芳说年前让您买电的时候,您是看见物业给充了电的吧?阿芳妈妈说:肯定是物业那个女的捣鬼,她就是看我年纪大了欺负我……越说越气。阿芳没办法,拿着电卡和收据准备去物业查,刚到楼下发现电工在表箱前面在监测,才知道是空匝坏了……
同一件事情,引发你情绪的,是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像阿芳妈妈这样的,不在少数。你有没有遇到开车途中有人加塞,你就偏要较真不让的时候?你有没有看到某件事,开始对同事心存芥蒂的?
四个问题教你做情绪的主人:
我是否陷入了沉默或暴力的应对方式?
这样的情绪让我感受到了什么?
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
形成这种想法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反思回顾,会让你跳脱情绪的魔爪。
仍以开头的小故事为例:
我明显进入了暴力的应对方式
我感受到了愤怒
因为我感受到了对我的不尊敬和挑衅,也觉得自己教育的失败
因为看到孩子说话的态度
情绪是恶魔,学会观察情绪,跳脱情绪,回归对话的初心,营造安全和谐的谈话氛围,你也能掌控对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