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交流+十九大+8min以内压缩版)
时常会听到有人说:“呀,你看的书逼格都这么高呀。”可是逼格是什么,通俗一点说就是“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文雅一点说,就是品味,但是读书,真的需要让别人觉得我“看起来很厉害”吗?
还记得小时候,光着脚丫念着朗朗上口的童谣;中学的时候和同桌偷偷在数学课上看起了青春疼痛小说,那个时候,读书于我,就是一个囫囵吞咽的阶段,书本给我们更多的是幻想的寄托,那些帅气少年、温柔校花,哪一个不是初识懵懂爱恋的少年们的精神鸦片呐。
大学时候,学校有一座面朝大海的图书馆,那段时间沉迷在中文小说中像着了魔,认为外文小说翻译过来,失了母语的精髓,还不如不看。但我也时常在想,我是不爱看工具书的人,看这些中文小说真的有用吗?那不过是漂浮在空中的亭台楼阁,一旦走在地面上,它永远都是虚幻的。人家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人变得高雅,变得学富五车,但很可惜,这种“天才般”的飞跃在我身上并未得见。所以我也会问自己,如果以后小孩子问我,为什么要读书啊,我又该怎么回答呢!
但我阅读的脚步并没有因为这种种的疑问而停滞,反而还认识到了自己的“重口味”,入了推理小说的坑就再也不想爬出来了,沉浸在东野圭吾、岛田庄司、江户川乱步这样的推理大神营造的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情节当中,折服在作者缜密的逻辑和非人的聪敏当中,更在其中看到了人性挣扎的悲凉,看到了世间的至善和至恶。在书中体验到的肾上腺素飙升,也许就是我读书所追求的“精神快感”吧。
再后来在好友的强烈推荐下,开始接触以前丝毫没有兴趣的译文小说,才发现当初的想法有多么的狭隘。那是和中文小说完全不一样的风格,也是一扇崭新的世界的大门,推开,才知其丰富多彩。在《月亮与六便士》中看到了天才的偏执与癫狂,在《树上的男爵》中看到了疏离和不妥协,在《献给阿尔及侬的花束》里泪点低到要崩溃。还欣喜地发现了天纵奇才一般的作家马尔克斯,老马是除了推理小说家之外,让我觉得每一次阅读都是寻宝体验的作者,《梦中的欢乐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是我接触的第一本老马的小说,那种平实本真的文字间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拥有着抓人心魄的魔力,自此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即便对《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价值观并不认同,却不能影响我被老马所深深折服。
然后惊觉,我已经读到旁人看来“逼格”如此之高的书了,也恍惚看到了这一路走来和很多人相似的读书进阶之路。也猛然发现,阅读,其实就是一种私人体验,逼格,或者说品味,只是在人的意识的路口,在时代的每个阶段,做出的不同选择,并不能且不应该为他人所左右、所判断。
比如说,我曾经看过郭敬明全集,现在看过马尔克斯全集,看郭敬明时我是快乐的,看马尔克斯时我也是快乐的,虽然两种快乐有所不同,即便郭敬明现在黑料满身但并不妨碍初中那时我是喜欢他的。品味和历史意义一样,只能站在当时去看,并不能在现在居高临下地回望过去指指点点,然后不屑一顾,那才是对品味最大的不尊重。
又比如说昨天收看习大大所作的十九大报告,我也未曾想过三个半小时我可以一字不漏地看下来,报告坚定的语言、斐然的文采、宏大的蓝图无不让人心潮澎湃。曾经看过的政治书、历史书都在这一刻冒出脑海,过去和现在碰撞,马上就听出了报告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知识的交汇,更让我发自内心的感觉到“明天值得期待,青年大有所为”。
这是第一次产生这般强烈的认同感,所以说,品味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的积累也并非一蹴而就,书本这些看似不实用的东西一点一点地渗透进生活,练就的是对事情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可以帮助你剔除很多的理所应当,去构建属于自己看世界看人的体系,并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在我的意识内部积聚沉淀然后爆发轰轰烈烈的转变。马尔克斯在《活着为了讲述》中说“如果无法让我热血沸腾,无法为我猛然推开神秘世界之窗,无法让我发现世界,无法在孤寂、爱恋、欢聚、失恋时陪伴我忧伤的心,诗歌于我,何用之有?”同理,读书,会让你经历许多生活中无从体验过的情感,产生共情的能力,能够站在几千年后依然能看到金戈铁马、边关月圆,能够在即使未到十九大的现场却依旧让你振奋鼓舞、胸怀激荡,能够在无人可对你施以援手的心里困境中拉自己一把,能够接受新事物给你展开全新的世界观,就仿佛在自己的意识世界里构造出了一个奇幻空间,那里写着点点滴滴的奇妙物语。那种感觉,很私人,很自然,很难用语言去描述,也很难为外人道。
所以呀,读书不用追求逼格,不用在意别人的评判,也不用强求自己有收获,只要问问自己,你快乐吗,相信大家都会有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