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志刚(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其实,这个题目是有标题党嫌疑的。
作为一个文科生,一直没有读过王小波,我是有些底气不足的。可是当我利用这个特殊的假期,一口气读完了王小波大部分小说之后,不得不说,依然还是没有读懂王小波。
我上大学,是在2004年,那个年代,或许那是某种理想主义最后的尘埃年代吧。索性记住了一些名字,诸如顾城、海子、王小波。但是第一次读《黄金时代》时,觉得除了语言肆意以外,并没有太多的感触。
这次捧着《王小波全集》之后,通篇看过了他的小说,似乎读到了一丝不一样的感觉。我喜欢于某个时间段集中性的去读一个人做作品,而且我一般是由人到作品的顺序,而不习惯从作品到人。
有人说王小波的作品最大的魅力在文字,也有人说最大的魅力在思想,我倒觉得最大的魅力在于那股劲儿。至于是哪股劲儿,似乎又找不到合适的文字来诠释。但是你在读他的小说时,是分明能够感受到那股劲儿的存在的,一点点打到你的心上。
王小波的小说、杂文、散文,其实并没有一个比较集中的统一感,反而是当我读到他和李银河的书信时,完全看到了一个大男孩儿般的年轻人,沉溺在最美好爱情中的那种顾盼神离感。可是当我读到他的杂文时,又分明能感到文字背后的冷峻与热忱。再回到小说时,就显得轻松和诙谐了。用一种看似荒诞的笔法,把那个特殊年代的蛮荒与泯灭,一点点呈现在面前。
王小波所有的文字,似乎都是在描绘那个十年和十年里不断绵延的以后诸多岁月。最近因为疫情的原因,作家方方的一句话广为人知,“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这句话在王小波的文字中,以另一种肆意的姿态呈现的淋漓尽致。
我看《万寿寺》、《寻找无双》时,其实是有点蒙圈的,完全没有读《黄金时代》时那种代入感。可是,纵然是这么一个文字洒脱、情绪盎然的作家,我依然能在每部作品的结尾,读出一种萧索的感觉。
起初,这种感觉我并不在意。可是几部小说读下来之后,这种感觉愈发明显。后来我现在想,应该不是王小波笔法的原因,更多的可能性是我近段时期心境的原因吧。我突然想起来曾经看过的几部据说是治愈系的文字作品时,依然能在结尾处唏嘘感慨一番。
王小波的文字中,除了常见的洒脱与肆意外,其实也还藏着一种矜持,时而显得高贵,时而又透出诚挚。
有些文字,读的多了,初始的感觉会渐变。就比如我读王小波,最初时总是觉得有些荒诞,有种冷冷的幽默。可是读下来之后,愈发觉得这些荒诞背后浓浓的某种情绪在不断漫溢。或许,这就是王小波的文字一直被不断提及甚至被追捧的原因吧。
写小说是讲究技术的,但是于我们这些读者来说,并未能够清晰的看出其技巧性。可是我们却能够通过这些文字一点点读到其中是否存在的诚意,那些有着拳拳之心的文字,是能够一点点浸入到我们的内心的。
真正好的文字,会一点点把我们代入到文字中的世界,而且我们能够清晰到的感知其中的情绪波动。哪怕这些文字中的世界多么诡异,但是那些人物背后的情绪,却能够真实地打进我们的内心。
现在我回忆起来,依然很难清晰地记起王小波小说中的具体情节,但是那种情绪,却一直都镶嵌在脑回路中。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情绪也会慢慢消弭,但是这种情绪背后所传达的感触,会一直绵延下去。
回到标题中,为什么会突然想到倨傲与狡黠这两个词呢。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突然间想起这两个词了。或许是王小波文字本身里边所流淌的那种感觉吧。
记得李银河说过,她和王小波是灵魂伴侣,因为王小波是一个很有趣的人,而且总有种大男孩般的质朴。可是他的倨傲是之于那个时代的,他的狡黠是之于那段人生的。我想,这或许是最初想到这两个词语的缘由吧。
有些文字,是需要时光的浸染的。于写字的人来说,是然。于读字的我们来说,亦然。当初很多匆匆读过的文字,而今再次翻起时,就会有种时光的回响,或响亮,或铿锵。
那个真挚的男人,用一种狡黠的文字,描绘了一段沉闷的岁月,记录了大多数无人问津的落寞与隐忍。我想,这是我这个假期读王小波后的初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