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庵歌/[明] 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酒醒的时候坐在花间画画,写诗,喝醉了就在花下睡觉。半醒半醉一天又一天,花开花落一年又一年。我只想在桃花树下喝着美酒度余生,不愿意在那些达官显贵们面前鞠躬行礼。
唐伯虎很满意眼下这神仙般的生活,有一处房子,面朝原野,每日尽享桃花美酒,待到春暖花开,卖花换酒。这种生活,虽然清贫,却自由自在,与世无争,不做金钱利益的奴隶,不委屈自己去曲意逢迎。
很多人嘲笑我,说我疯疯癫癫,他们根本悟不透这世事。事实证明,那些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即使生前地位再辉煌显赫,死后还不是一样是要化作一抔黄土,很多墓地也都被翻耕为农田了,最终,所有人都一样,一切终是过眼云烟,功名利禄神马都是浮云。
提到唐伯虎,人们都会想到那个三笑点秋香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家里有钱、自己有才、外面有朋友,画画、写诗、喝酒,且“家有九美”,有九个老婆,恣意潇洒,光芒万丈。可这一切,都是剧本里的创作,荧屏上的表演。唐伯虎真实的人生,其实一地鸡毛。
唐伯虎,原名唐寅,以画、书、诗三绝闻名于明朝,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自己曾经刻过一方印章,自封“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诗文上,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唐伯虎的父亲唐广德,在苏州皋桥开着一家小酒馆,虽说不像电视剧里那样富有,但也不愁温饱。少年唐伯虎一边在酒馆里打杂一边读书,他记忆力超群,过目不忘,读书速度奇快,“每夜尽一卷”,很小的时候就会背四书五经,画画方面尤显超人的才华。唐广德虽是个小生意人,对儿子的教育却一点不含糊,他省吃俭用,不惜重金聘请名师辅导他。当时文徵明的父亲文林常去唐家的酒肆喝酒,见唐伯虎禀赋和才学过人,便介绍他与文徵明一起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被大画家沈周收为入门弟子,这让少年唐伯虎精神抖擞,脸上放光。
年少轻狂,难免飘飘然。有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伸手推窗才发现那以假乱真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画,他明白了老师的用心,非常惭愧,从此更加刻苦勤奋学画。唐伯虎的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自成一路。他的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他的山水画峰岚叠嶂,笔墨细秀,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没几年,唐伯虎的画技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绘画的造诣达到非同一般的高度。在读书方面且不负家人所望,十六岁中苏州府试第一,取得入学读书的资格。
十九岁那年,唐伯虎娶了结发妻子徐氏。徐氏是当地名门徐延瑞的次女,非常贤淑,也仰慕他的才华,夫妻感情很好,并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小日子过得安逸自在。老话说,少年得意,必有余殃,果然一语成谶。25岁,本应是恃才放旷的年纪,唐伯虎的家庭却连续遭遇不幸。那年,他的父亲去世,养家的重担骤然落在了毫无社会经验的唐伯虎身上,压得他摇摇晃晃,直不起腰。而紧接着,在一两年之内先后母亲去世,妻子难产而死,儿子夭折,妹妹病逝。每一位至亲的永别都好像在心头狠狠剜割了一刀,血泪咕咕流干。不到26岁,唐伯虎的头上已经白发重生。接踵而至的打击,他也没精力打理家业,本来还算殷实的唐家迅速衰败,最后当妹妹去世时,他四处筹借才使她入土为安。从此唐伯虎成了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孤魂野鬼,他变得沉默寡言,萎靡不振,著名的《白发诗》正是那段时间的作品:
清朝揽明镜,元首有华丝。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
忧思固逾度,荣卫岂及衰?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时。
凉风中夜发,皓月经天驰。君子重言行,努力以自私。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寿命的长短是由上天主宰的,我们无法控制,但是想要求取功名还是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
好友祝枝山不停地劝慰唐伯虎要振作精神,好好读书,参加科举考取功名,重振唐家。27岁那年,唐伯虎决定参加录科考试。考试期间,他与好友张灵去妓院喝酒,被提学御史方志发现,放浪的形象让方志反感,于是取消了他的考试资格。苏州知府曹凤为唐伯虎感动可惜,苏州的名士文林、沈周、吴宽等都为唐伯虎求情,方志才同意“补遗”让他参加乡试。
第二年,唐寅中得应天府乡试第一名,主考官梁储叹他为奇才,夸他金榜题名势在必得,荣华富贵指日可待。听了老师的夸赞,唐伯虎喜不自胜地提笔写下一首《领解后谢主司》,以表夺魁之志:
壮心未肯逐樵渔,泰运咸思备扫除。
剑贵百金方折阅,玉遭三黜忽沽诸。
红绫敢望明年饼,黄绢深惭此日书。
三策举场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
他将自己比作黄金与碧玉,对来年的考试充满信心。但没有家庭的温暖与牵绊,唐伯虎依然辗转于欢场,在那里寻求慰藉和温暖。祝枝山规劝他说:“千里马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但一定是最有耐力的。成功需要一种韧度,也需要好的品质,一时的得意千万别太张狂。”文徵明写信给他:伯虎呀,我父亲说你有才情,但为人轻浮,恐怕一事无成。但唐伯虎在给文徽明的回信里却说:我生来就是如此,你看我不顺眼,那就别和我做朋友了。骄横无礼的态度搞得朋友们悻悻无语。
转眼冬去春来,已经29岁的唐伯虎怀揣着“名不显时心不朽”的雄心壮志入京参加会试。在路上,他遇到同去赶考的江阴富家公子徐经。如果说在历史名人中你不知道徐径,那么,说他的后代中有一个叫“徐霞客”的旅行家、游记高手,你便知道他是谁了。徐经赶考还带着歌女随从,出手阔绰,因仰慕唐伯虎的才华和名气,他主动结交唐伯虎,见面就以“恭贺伯虎兄三十大寿”为由,赠与百金。唐伯虎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从此与他就成了相见恨晚的铁哥们儿,一同坐船北上。
徐经这个人出身于左右逢源的商人之家,送礼、搞关系,是他的拿手好戏。到了京城,他经常带着唐伯虎去拜见一些当朝权贵,两人频频高调出现在各个幕府。对于翰林学士程敏政,他是重金贿赂了门童,才得以求见。进门后,他先是表达了自己对程敏政的敬仰之情,狠狠地恭维捧完之后,又故作谦虚地向程敏政请教各种学问。其实,唐伯虎心知肚明,徐经去程府请教学问是假的,套近乎、搞关系,才是目的。刚好唐伯虎也自认为早晚会入朝为官,顺便结识下那些重量级人物,混个脸熟也非常必要,便次次欣然前往。
不曾想,第二年的京城会试,主考官为程敏政和李东阳。一听闻这个消息,徐径和唐伯虎心生窃喜。既然程敏政作为出题者,之前交流之中的猜题、押题肯定有偏向之利呀。
事实确实如此!虽然程敏政并没有把以前和唐、徐二人交流的内容悉数放在心上,因为那时候并不知道今年是让他出题。程敏政和李东阳两人皆饱学之士,出题十分冷僻,很多应试者答不上来,但是面对两张答题贴切、读来似曾相识的试卷,程敏政想起自己和唐、徐二人好像讨论过这方面的知识,便脱口而出:“此两张卷子定为唐寅、徐经所做。”会试三场考试结束,满城已经沸沸扬扬地传开: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
户科给事华昶便迫不及待地借风弹劾主考程敏政泄题。明孝宗敕令李东阳会同其他试官进行复审,结果证明徐、唐两人皆不在录取名单之中。泄题之说,查无实据,但舆论仍喧哗不止。朝廷为平息舆论,便令锦衣卫加以审讯,最终以徐经进京晋见程敏政时曾送过见面礼;唐寅也因曾用一个金币向程敏政乞文,送恩师梁储,三人都被关进监狱。
调查、审讯,折腾四个多月后,科举案才尘埃落定。皇帝圣旨,华昶奏事不实,降职处分。程敏政无罪释放,但勒令他提前退休,直白点说,就是让他罢官回家。皇上这不还是心存芥蒂在追究他责任吗?50多岁被弄进监狱受尽屈辱,嘴上说他无罪还是被责罚,程敏政倍感愤懑,肉体和精神上都受不了这个打击,气血攻心,没多久毒疮发作,病逝而终。后来,皇帝可能是感觉有点对不起这个才华横溢、为朝廷效力几十年的老臣,追封他为礼部尚书。
唐伯虎和徐径均遭削除仕籍,此生不能再参与科考,分配到县衙做小吏,但两人表示“士也可杀,不能再辱”,断然拒绝。徐经回家后闭门读书,并作《贲感集》以明心志。直到1505年明孝宗死,新天子上位,徐径梦望再返科举登仕途。便以旅游为名,北上京城探听消息,但因科举案后体质日益衰弱,不胜舟车劳顿,一到京城便卧病于永福禅寺,于1507年客死京城,归葬于江阴砂山,年仅35岁。
唐伯虎在出狱养好伤后一路辗转,回到苏州。他一想起在狱中“吏卒如虎,举头抱地,涕泪横集”的遭遇,便悲愤交加。
三杯浑白酒,几句话衷肠。
何时归故里,和她笑一场。
本想回到家能得到亲人的抚慰,得到家庭的温暖,可续弦何氏见他落魄而归,升官发财的希望化为泡影,就天天跟他吵架,最后留下:“若待夫妻重相聚,除非金榜题名时”移情别嫁给一个显官做了续弦。唐伯虎在考场作弊被关进过大牢,这个话由让亲属们感到脸上无光,何氏一走,弟弟也决意分家产,从此各自安好。
当你风华正茂,当你斗志昂扬,命运突然给你的未来宣判个死刑,好像刺瞎你的双眼,让你今生今世永不得见光明,无论你如何努力,都是徒劳。这该是怎样的打击?可想而知!
言志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仕途无望的唐伯虎自此开始了居无定所的卖画生涯,还跟祝枝山等人扮成乞丐,在街上唱着“莲花落”要钱,然后用讨来的钱去喝酒,轻狂浪荡的后半生徐徐拉开帷幕。
秦楼楚馆成了唐伯虎身体和灵魂的栖息之地,过了今天他不知道明天在哪里,幸得一位叫沈九娘的青楼女子接济,日子才算有点色彩。九娘一直仰慕唐伯虎,怜悯他的落魄。在她这里,唐伯虎感受到久违的温情,男儿的斗志被唤醒,被激活,他发誓要报答九娘,给她幸福的后半生。于是,便娶了九娘为妻,从此潜心于作画。那时,苏州的居民经常看见他坐在临街的小楼中一丝不苟地画画,买他画的人很多,他不急不躁,认真严肃地对待每一件作品,直到满意为止,从不因为自己的画技在江南一代有些名气而敷衍搪塞任何人。
勤劳卖画所得的钱财,加上变卖家产和九娘的嫁妆,使唐伯虎的经济状况有了一些好转。明武宗正德二年,唐伯虎在苏州桃花坞看上一处别人废弃的房屋,便以藏书抵押,又向在京城工作的朋友借了一笔钱,凑合把它买了下来,慢慢改造成了一座别墅,并种植了满园桃树,取名桃花庵。九娘与他一起省吃俭用地还贷,不离不弃。两年后,九娘生了个女儿,取名桃笙。
1510年,苏州发生水灾,如唐伯虎所言“上好良田无人买,谁肯购我画中山?”卖画的生意萧条冷清,一家人的温饱都难以保证。九娘苦心撑持,终因操劳过度病倒了,医生诊断已病入膏肓。临死之际,九娘紧紧握着唐伯虎的手,说:“承你不弃,有幸做了你的妻子,我本想尽心尽力管好家务,让你专心于诗画,出人头地。但我无福薄命浅,看不到你功成名就的那一天,我会在另一个世界为你祈祷。”听了这番话,唐伯虎禁不住泪如雨下。
沈九娘死后,唐伯虎再也没有继娶妻室。经历了人生诸多痛苦,唐伯虎晚年皈依佛法,号称六如居士,在《叹世六首》中感概:
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计谋。
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1514年,正德皇帝的叔叔——宁王朱宸濠看重唐伯虎才华横溢,以厚禄请他出山。到了宁王的封地江西之后,他才明白,原来是宁王不满正德皇帝的昏庸,正招兵买马谋划着造反。唐伯虎对仕途早已心灰意冷,不想卷入政治的漩涡,便装疯卖傻,披头散发在集市上乱跑,他一边跑一边唱道:“你问我是谁,你原来是我,我本不认你,你却要认我,我少不得你你却少的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没了我。”《明史》中记载,唐伯虎在宁府时曾“佯狂使酒,露其丑秽”,装作疯癫,喝酒之后裸奔。宁王终于无法忍受,让他回到了苏州。就在唐伯虎离开了宁王府没多久后,宁王便发生叛变,但叛变失败,宁王被杀。唐伯虎幸亏装疯卖傻躲过一劫。
宁王事件之后,唐伯虎依然靠卖画为生,可惜这时候的唐伯虎贫病交加,为了最低限度的温饱,妓院用来招揽生意的春宫图、香艳诗词,他都承接。到最后,一只能握笔的手伸缩不灵便了,他没法画画了,能拿出来卖的就是几张存货。当年骑着高头大马趾高气扬走过阊门城下的那个唐解元,成了披头散发蹲在墙角的落魄画匠。这时的桃花庵已是一片荒凉,地上落叶翻飞,几株桃树半死不活地蔫巴着,树下横七竖八躺着几个喝空的酒瓶子。
也许有人想不通,唐伯虎的画价值连城呀,他的书法一字千金,他的生活怎么会如此贫困呢?在艺术领域里,这个怪现象确实令人咂舌,著名的画家、或者书法家,在世的时候穷困潦倒,人们觉得青山还在,不怕没有柴烧,所以他的作品不被珍视。可待他去世后,人们才意识到他的作品再不可产生,所以价格越炒越高。比如梵高,古今中外,莫过于此。
1524年冬天,唐伯虎走完了他54年颠沛流离、壮志未酬的人生,窗外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北风呜呜地悲鸣。正病卧在床的祝枝山,哭喊着让家人用竹榻抬着他到桃花庵见唐伯虎最后一面。一进灵堂,祝枝山就从竹榻上翻滚下来,爬到唐伯虎的床前,捶胸拍地,号啕大哭,文徽明这时也哭着赶来了,还有王宠,三个朋友凑钱将唐伯虎暂葬于桃花庵北面的土坡中。祝枝山写了千字墓志铭,由王宠手书,刻在石碑上。20多年后,唐坟才迁葬到苏州西郊横塘王家村。
在秋露已凉的最后岁月,唐伯虎仍然认为“年老年少都不管,且将诗酒醉花前”的生活是最值得向往的。死前留下《临终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唐伯虎 绝笔
或许,后人不忍看到唐伯虎的一生如此悲惨,于是就给他附会了一些风流故事,唐伯虎真有九个老婆吗?没有!这是从他第三任妻子“九娘”的名字上讹传的。唐伯虎真点过秋香吗?没有!据明代文人笔记记载,历史上那个为婢女卖身为奴的人是嘉靖年间的书生陈立超,并不是唐伯虎的故事。有人专门考证过秋香,确有其人,是当时南京城的一个颇具名气的青楼女子,但至少比唐伯虎大十几岁。所以,唐伯虎的那些“风流韵事”,都是后人添油加醋的杜撰。
也好,也好!这样唐伯虎真实的愁苦的人生就渐渐被隐去,那个玉树临风、风趣幽默、才华横溢的风流才子形象,永驻后人心中,笑煞桃花,笑傲江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