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庵歌》 - 唐伯虎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1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这是唐伯虎同志的代表作,世代传唱,人人皆知,肥而不腻,老少咸宜。
唐伯虎同志有三个代表:《桃花庵歌》、《花下酌酒歌》、《把酒对月歌》。打开之后你会发现,篇篇离不开花,离不开酒,离不开吐糟人生,完全符合文学青年们的普世价值观。后世的曹雪芹童鞋把它们稍加“借鉴”就成了《红楼梦》中随着林妹妹一把锄头一把泪而感动“红粉儿”们的《葬花吟》、《桃花行》和《秋窗风雨夕》。这个调调,文青们爱呀!
“小人本住在苏州的城边,家中有屋又有田,生活乐无边…”自从在荧屏上周星驰代言了唐伯虎之后,再读他的很多歌行体时,都仿佛强迫症似的情不自禁一手端碗,一手拿筷子,吧嗒吧嗒地铿锵摇摆。再苦逼的诗歌背景也都变得逗逼起来,生活充满节奏感,根本停不下来。
2
唐伯虎如果放到今天应该是个很牛逼的策划文案。他在当年那个传统文人们崇尚“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的低调年代,高调地自封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作品往往不按套路出牌,这走的就是现代产品经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异”互联网思维的路子。
这一反常的打法,让世人记住了他的第一,当然也记住了他的“风流”。先是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中收入了《唐解元一笑姻缘》,后来人们也许觉得“一笑”还不足以体现这位才子的风流段位,于是“一笑”变成了“三笑”,“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从此在大江南北传播开去。
流传了四百年的绯闻故事让人拍案叫绝,但他的真实性也实在让人怀疑。秋香这位女一号虽然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不过她并非什么无锡华府的丫鬟,而是与唐伯虎同拜沈周为师学画的师姐,而且(看我的口型):她整整比唐伯虎大了二!十!四!岁!
这一段“惊天地泣鬼神” 的忘年姐弟恋恐怕也只是人们不负责任的一厢情愿罢了。世人乱点鸳鸯谱,管它靠谱不靠谱,看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永远离不开粉红色的八卦。(此处再次插播公益广告:杨掌柜不生产八卦,也不做八卦的搬运工!)
3
唐伯虎在世人眼中无限光鲜,顶着江南第一才子风流不羁的名声,但是历史上的他身世却是凋零不堪。
唐伯虎也曾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在苏州城内开一个小酒馆,也算是一个小康之家。妻子徐氏温存体贴,夫妻恩爱,下面还有弟弟妹妹一家和睦。
然而在他二十五岁的那一年,父亲突然中风而亡,母亲因为悲伤过度也与世长辞,妻子生子时落下产病离开了人世,而刚出生的儿子仅仅在人间流连了三天,便追随着母亲而去,而几乎同时,还传来了唐伯虎最疼爱的妹妹在夫家病故的消息……
一年之内五位至亲先后离世,身为乡试第一参加科举却又遭遇莫须有的作弊案被判刑,出狱之后面对的是弟弟弟妹与他分家划清关系。
他的功名无望,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他没有那么多传说中的艳福,八个老婆凑两桌麻将,反而是家中唯一的续弦妻子忍受不了困苦的生活,最后弃他而去了,唐家打麻将经常是一缺三的状态。
后来唐伯虎被远在南昌的宁王邀为幕僚,他屁颠屁颠地去了之后却发现自己只是充当造反前增加名望值的拉票工具而已,于是历尽艰险,装疯卖傻跑路回了苏州…经历过这些,唐伯虎一头扎进他的桃园,再也不肯出来。
4
人总要经历些事情之后才会把执念变淡,就像辛弃疾说的那样,年轻时总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装逼装得不成样子,等上了年纪可以有资历说些什么的时候,出口的却只是天凉好个秋了。
唐伯虎的后半生穷困潦倒,混迹在苏州市井,“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没有银子了,便懒洋洋“闲来写幅青山卖”,而且还要自己挑买主,“不使人间造孽钱!”
如此这般,年复一年,又怎么能不“笔砚生涯苦食艰”呢?但他毕竟是个诗人,能把自己的窘境描写得浪漫一些,聊以自慰,也粉饰了后人。就如同当下的我们,每天在朋友圈里晒自拍晒孩子晒旅行晒梦想晒鸡汤,晒出经过美图秀秀滤镜之后的“美好人生”。
唐伯虎在五十四岁的这一年上贫寒而终,葬在了苏州横塘不远的地方。明末书商毛晋说过这样一句话“千载下读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时与并乎?”这话说得多好,读了你的诗文,便就是你的朋友了,又何必与你生在同时呢!
这话肯定对唐伯虎的胃口,要是让他听到了,一定得起来再跟你喝二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