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台山刘仙姑的故事,在我少年时,母亲就告诉我了。她美丽善良,善解人意,忍辱负重,一心一意修行,最终遇仙成仙。
在成仙之前,她是云台山脚下巫家的童养媳。据说当时的人家一般不给女孩子取名字,只以姑娘相称。因为她姓刘,人们就叫她刘姑娘。
刘姑娘去到巫家的时候,才只有十岁左右。她每天很早就起床洗碗洗碟洗衣服,打扫巫家大院。由于年纪小,她煮饭炒菜时常出差错。例如她用冬瓜做菜,见到冬瓜表皮很光滑,以为不用削皮就可以做菜了,结果菜做出来后,被家婆大骂了一顿。她一点也不敢反驳家婆。她总结说:“冬瓜靓浩浩,唔削皮,家婆闹。"这个“闹",就是骂人的意思。
在煮苦瓜时,她以为苦瓜表皮凹凸不平,要削皮才能煮。结果又被骂了一顿。她总结说:“苦瓜粗浩浩,若削皮,家婆闹。"
由于刘姑娘常做错事,她的家婆经常骂她,有时骂得很凶。刘姑娘有时见她骂到喉干舌燥,气也喘不过来时,就倒一杯茶给她。说:“奶奶,饮茶润润喉,再慢慢骂!"见她站着骂累了,刘姑娘就拿张櫈子给她坐。说:“奶奶,站着骂容易累,坐着骂舒服些。"就这样,她不嬲不闹,逆来顺受,暴躁的家婆对她也没有办法。
慢慢地,她长到十二岁了。她的家婆除了叫她做家务,还叫她赶一群鹅仔到流溪河附近的草地里吃草。
鹅仔长大了,经常不听她指挥,冲到洼地水塘里游水。她去赶这些鹅,鹅就说:“我嘅讲,我嘅讲",是要回去告诉她家婆的意思。有一次,她赶着这批鹅到河边吃草。吃了一段时间草后,带头的鹅公叫着“我嘅讲,我嘅讲",就跑到河堤上了。一见到浩瀚的河水,它就向着河水冲下去。后面的鹅也跟着冲到河水中,她怎么拦也拦不住。鹅群在河水中欢快地嬉戏着,急坏了岸上的刘姑娘。她怎么呼唤鹅群也不听她的。太阳慢慢向西岸的水翁花树后面堕去了。鹅群也越游越远,慢慢消失在芦苇丛中。绚丽的晚霞挂在西天上。她无心欣赏美丽的景色。由于不会游水,她只好站在岸上大声地呼唤,并失望地哭了起来。
她不敢回家,伤心地哭到晕倒在河岸上。这时,天上飞的一群天鹅降落在她的身边。有些天鹅不断地对着她叫"姑姑,姑姑",有些还用嘴巴去推她。在天鹅的呼叫和推动下,她醒来了。看着周围的天鹅,还以为是原来的鹅群呢!过了一会儿,她才知道不是原来的鹅群。她问天鹅们:“你们愿意跟我回家吗?过一个晚上就行。”天鹅们点着头,跟着她回去了。
回到巫家后,家婆看到又长大了的鹅群,好像还多了几只。这些鹅一只接着一只,摇头晃脑地走进养鹅屋。看着胖嘟嘟的鹅,她也就没有责骂刘姑娘,给了她一些剩饭剩菜吃就去睡了。
第二天早上,家婆见她迟迟不起床,就去叫醒她。说:"今日为什么这么迟还不起床?不用放鹅吃草啦?"她揉了揉眼睛,对家婆说:“今日是飞鹅日,不适宜放鹅出去。"她家婆骂了她一顿,说她偷懒,没有听说过有飞鹅日。于是,她自己就去打开养鹅屋的门。门一打开,里面的鹅一只只展翅飞起来了。在巫家上空盘旋了一会儿后,就排成一个一字,向远处飞走了。“我早就说过今日是飞鹅日。我们家的鹅要成仙了。"当时,许多人都觉得,能够成仙得道,是很开心的事情。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鹅全飞走了。鹅房门是她家婆自己打开的。她还以为是自己有道行呢!
不知不觉,刘姑娘又长大了两岁,已经可以到云台山上放牛了。当时放牛,一般是把牛赶上山坡,让牛自由自在地在山坡上吃草。到傍晚,牛群就会自觉地走下山坡,由放牛娃牵着回到各自的家。
在从化,当时山高林密,常有老虎出没。人们十分忌讳虎字,连苦字也不能说。工作很辛苦,人们就说很"劬”(从化话,盖音)。小孩子在吃饭时,觉得吃的菜味道苦,也不能说苦。吃饭时说了苦,就是“犯虎”了。家长就会要他吐三下口水,再重新说菜很“涩"(从化话,“洁"音)。苦字是不能说的。
这天早上,刘姑娘要去放牛时,跟家婆说:“我要顺带在云台山上摘一些苦笋回家做菜。"话一出口,马上觉得不妥。她的家婆眉头紧皱,一脸的不高兴。
到下午时,全村的牛都回来了,偏偏就不见巫家的牛。她觉得会不会撞口卦,犯虎了。是老虎把牛吃了吗?她不敢回家,围着云台山到处找。在翻过山到宣星村这边的山路上,她见到一滩血迹,旁边还剩一条牛尾巴。很明显,牛被老虎吃了。她拿着牛尾巴,边走边哭。走到靠近巫家的大石头旁,就不敢再走了。心想,上次丢了一批鹅,好在有一群天鹅来解救她。这次丢了一头牛,只剩一条牛尾巴,家婆说不定会打死她。在当时,牛在各家各户里,都是命根子呢!
正当她哭得伤心时,她的身边来了一位老婆婆,问她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她把所有情况都向老婆婆说了。老婆婆看着她手上的牛尾巴,就说:“你把牛尾巴给我吧!"
老婆婆带着她,来到云台山的大石岩旁边,把牛尾巴插到岩石缝中。说:“你回家告诉你家婆,就说牛钻到石缝里了。里面可能是牛王的洞府。现在,外面只剩下牛尾巴了。我在这里给你拉着。"
刘姑娘没有办法,只好回家告诉巫家人。巫家马上召集几个身强力壮的男人赶过来。当他们来到岩石边时,见老婆婆还在抓住牛尾巴。他们就赶上去一齐拉。拉一下里面的牛就哞叫一声。越大力拉,哞哞声就越大。他们相信,牛真的钻到石缝里面去了。有人用木棍来撬石缝,想把石缝扩大一点。但一点作用也没有。最后,几个大男人用尽全力,把牛尾巴也拉断了。看着牛尾巴,大家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年纪较大的男人说:“系你的,始终系你的。唔系你的,最终都唔系你的。这头牛回归洞府了。就让它回去吧!"以前大家见过家里养的鹅飞走变成天鹅的事例,这次也就见惯不怪了。有人还以为是自己家风水好,养的家畜家禽都能够成仙呢!
后来,刘姑娘的事越传越神。有人说刘姑娘是仙姑下凡,那个老婆婆是增城的何仙姑,是来带她出家的。巫家再也不敢虐待刘姑娘了。
在刘姑娘十六岁时,巫家本来是要刘姑娘与巫家的儿子完婚的。在他们准备婚礼时,那个老婆婆来到巫家。说:“刘姑娘原来是仙姑,来到巫家是来经历劫难的。如果在这里结婚,就再也回不去了。你们让她跟我回去吧!路上还有很多磨难,我带着她容易过些!她回去后,会报答你们的。"
于是,老婆婆带着刘姑娘,走出巫家,开始上路了。
当时是大热天,老婆婆和刘姑娘都戴着一顶大竹帽。她们的竹帽上写着“忍声和怒气,又来想去遇神仙"几个大字。她们沿着云台山的山路走。每走一段路,老婆婆就叫刘姑娘念出竹帽上的字。一路上,刘姑娘念了一百多遍了。云台山的山路好像总走不完。越靠近山顶,见到的云雾越多。起初还可以看到云台山脚下村庄,慢慢就只见云山雾海了。快到山顶时,老婆婆要刘姑娘连续不断地念竹帽上的字。“忍声和怒气,又来想去遇神仙。" 不断重复单调的句子,一般人很快就会厌烦。刘姑娘不断重复地念着,心境却越来越平静了。到了山顶上,老婆婆说了声“到了"。一个转身,就不见人了。刘姑娘在山顶上左看看右望望,觉得一点也不像平时经常上来的山顶。不久,一阵祥云飞过来,把刘姑娘带走了。人们都说,刘姑娘升仙了,是何仙姑把她带走的。
刘姑娘升仙后,人们在云台山上见到她们遗留下来的竹帽,上面写着“忍声和怒气,又来想去遇神仙"几字。人们就见样学样,在自己戴的竹帽上也写上这几个字,希望能遇到神仙。几百年过去了,人们在竹帽上写字的习俗也传了下来。不过,字就按各人爱好而写了。有人写恭喜发财!有人写早生贵子。直到在文革期间,人们仍然喜欢在竹帽上写字,写的是"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等等。
刘仙姑的故事一直在从化人民中口口相传。云台山下的村庄几经变化。巫家早就迁走了。现在还有毛院等村庄。山上还遗留下一些刘仙姑的痕迹。人们在刘仙姑遗留下竹帽的地方,建起了仙姑庙。几百年来,香火一直很旺。人们常取云台山的泉水煮茶饮,据说可以延年益寿。人们一直相信,刘仙姑在保佑着从化人民。从化从蛮荒之地,变成了五谷丰登的鱼米之乡。现在,从化正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逐渐变成广州市的后花园。广州的居民也常到云台山取泉水,说是要沾沾刘仙姑的福气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