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胞弟在微信群里发了一段富有哲理一段小文,题目为“若月亮没来”,借来用一下:
晚归,无意听到一首歌,心中某处被拨动一下。
“懵懵懂懂地向前走,跌跌撞撞却不能喊痛,不敢轻易地奢望爱情,也不能轻易地自我感动。月亮月亮啊你不懂,六便士到底多重。”
副歌部分是段Rap,言辞直白,质朴而有力。现在的年轻人,似乎比我们更不容易。
若是月亮还没来
愿你们每个人,都成自己的光
这是网易云音乐王宇宙Leto的原唱歌曲。让我想起著名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这是是英国小说家毛姆(1874—1965)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1848—1903)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描述了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为了绘画抛家弃子,潦倒半生,最终得偿夙愿的传奇经历。小说是作者对生命价值及人性根本的叩问。“月亮”形容遥不可及却无与伦比的梦想,“六便士”隐喻不可或缺但麻痹人心的现实。毛姆以主人公惨淡又辉煌的人生经历揭示了现实与理想这一两难抉择背后的沉重代价,引发一代代读者的反思。“没有人能永远年轻,但一直会有人年轻着。”百余年间,《月亮与六便士》回应了世界各国青年读者的挣扎与游移,并代替他们做了一个冒险而刺激的选择,这或许是该书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胞弟的观点是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光。
我的光什么呢?我怎样散发自己的光呢。我坚持写简书就是我的光,我不会像某位退休老干部,从网上搜集点资料,美其名曰传承红色经典,就堂而皇之地众筹起来,且在群里每天公布某某总捐款多少,某某老师、同学、朋友捐款多少,四会你不捐款就不要在这个群里混了。没有六个便士就不要让月亮出来。
电子稿的书是否一定要出版呢,我看未必,出版资源有限,且费用那么高,该看的人会去看电子版的。如果为了一些老年人,可以打印出来送给他们看不好吗,既有了月亮,也不需要多少便士,何乐而不为呢。
清代大学者顾千里,有“校勘第一人”之称,知道的人并不多,广为人知的,是他的裸读,即酷暑之时,他在屋子里把自己脱得赤条条地读书。老干部退休后,高工资,你想出书,直接拿自己的退休费不是很好嘛,为何还要搞众筹出书呢,这不是赤裸裸地揩大家的油吗,况且一些年轻人本身并没有多少油。众筹也就罢了,还在群里每天公布捐款数目,就更不应该了。还好的一个群,被搞得乌烟瘴气的。
网友评论